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千年海味里的智慧与文化传承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3版:阅读+ 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晒鱼干。 崔彩玲摄

  在湛江这片被大海环抱的土地上,海洋不仅是地理馈赠,更是当地文化与生活的源泉。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湛江干鱼制作技艺,如一部鲜活史书,镌刻着湛江人千百年与海共生的智慧与情感,承载着独特地域文化,散发着迷人魅力。

  历史的余晖:

  追溯技艺的源头

  湛江干鱼制作技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西周《周礼》中记载的“鱐”,便是干鱼的雏形;到了汉代,《礼记》里干鱼以宗庙祭品“槁鱼”的身份登场,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岁月流转,这一古老技艺在湛江海域落地生根。清道光年间,调顺岛黄氏家族开启专业晒鱼之路,近200年的家族传承,让这份技艺融入血脉,成了刻在骨子里的骄傲,也带动周边渔民习得技艺,让湛江干鱼的香气飘得更远。

  2018年5月,湛江干鱼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不仅是对它3000年历史价值的肯定,更给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活力——如今,越来越多人走进湛江的渔村,听老匠人讲晒鱼的故事,学传统的制作手法,让这份带着大海咸香的技艺,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

  自然与匠心的交融:

  工艺中的智慧

  湛江干鱼制作技艺,是人与自然默契合作的结晶。从选鱼起,每一步都饱含渔民对大海馈赠的尊重与珍视。马鲛鱼、黄花鱼、金鲳鱼等肉质肥美、单主骨无杂刺的海鱼,是制作干鱼的上佳之选。而湛江作为“中国金鲳鱼之都”,金鲳鱼干更是湛江干鱼的代表,晒干后的金鲳鱼价值远超鲜活之时,醇厚味道与独特咸香,是大海与阳光赋予的珍贵礼物。

  选好鱼后,一系列精细工序随之展开。开片、清洗,去除鱼身杂质,还原鱼肉本真模样;盐水浸泡与盐腌环节,巧用当地海盐,牢牢锁住鱼的鲜味与营养;晾晒则是阳光与海风的主场,大鱼悬挂晾晒,鱼片平铺在竹排匾上,充分吸收阳光气息,让鱼肉在保留鲜味的同时,增添弹牙口感。传统工艺中还有回鲜工序,将晾晒后的鱼放入瓦缸二次焗味,使咸淡均匀、鲜味持久。如今这道工序虽多有简化,但瓦缸中酝酿的独特风味,仍深深烙印在老一辈湛江人的记忆里。

  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

  从海边到生活

  在湛江,干鱼制作技艺不只是一种烹饪方式,更是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以赤坎区调顺岛为核心,雷州、遂溪、徐闻等渔港处处弥漫着干鱼制作的烟火气。每到秋季,渔民迎来集中晒制鱼干的忙碌时节,海岸边一排排鱼干在阳光下闪耀,构成独特的“岸边晒鱼图”。这不仅是丰收的景象,更是湛江海洋文化最生动的写照。

  在湛江人的生活中,干鱼无处不在。它是餐桌上别具风味的主菜,干煎、油焗、清蒸等烹饪方式,都能激发干鱼的独特美味;它也是多种佳肴的配料,经典的咸鱼茄子煲中,咸鱼的咸香与茄子的软糯相互交融,成为粤菜饮食文化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千百年前,干鱼曾作为祭庙祭祖的祭品,承载民间信仰;每逢节庆,它又变身馈赠礼品,传递亲朋好友间的深厚情谊。

  湛江干鱼制作技艺,历经千年岁月,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大海的气息与阳光的味道,融入湛江人的生活,成为地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它既坚守传统,也在不断创新,期待着更多人驻足发现、细细品味这份来自大海的馈赠,让千年海味密码在岁月长河中永续传承,也让更多人在咀嚼干鱼鲜香的同时,读懂其中蕴藏的渔家智慧、文化底蕴与坚守至今的匠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