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岑霞村的冬瓜田渐醒。藤蔓如绿丝带缠裹暖意,露珠似碎钻嵌满叶褶,翡翠般的冬瓜在田垄间排成诗行。我踏露行于田埂,看这片土地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明为纸,在“百千万工程”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
泰众合作社的田垄间,青皮冬瓜静卧于藤蔓间。它们有的如初生胖娃娃,袒露着青灰色的肚皮在酣睡;有的似绿炮弹,绷紧了饱满的肌肉挺立着;有像孪生兄弟的并蒂,肩并肩听风吟雨。躬下身体,用手掌轻抚瓜身,那层薄薄的白霜便簌簌落下,像给冬瓜撒了把珍珠粉。“从450亩到2000多亩,”庞老板的声音混着瓜叶的沙沙声,“这些冬瓜是会算数的,算得出2000多万产值里,藏着多少汗珠与欢笑。”
富康合作社的柠檬枝丫间,香水柠檬在阳光里荡着秋千。黄的像挤爆的蛋黄,橙的似融化的晚霞,青的若淬了凉的碧玉,个个都胀鼓鼓的,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汁水四溢,满腔清香。林老板踩着竹梯摘果,竹篮晃出细碎的声响,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却惊不醒那些沉醉在果香里的蜜蜂。“高速路是瓜果的跑道,”他指着远处的冷链车,“上午起跑的鲜果,傍晚就能撞线在珠三角的果盘里。”
从田野到车间,产业的根系在土地里扎得更深。伏波村的厂房里,机床在灯光下舒展筋骨。有的伸着钢铁长臂,准备拥抱待加工的零件;有的张着进料口,像在朗诵生产的宣言;有的转着传送带,把组装的希望一圈圈传递。从洽谈到施工的六天里,推土机是逗号,搅拌机是感叹号,工人们的汗水是省略号,共同标点出“投产”这个振奋人心的结尾。“近百个岗位是磁铁,”负责人擦着额角的汗水,“要把外出的年轻人,一个个吸回故乡的怀抱。”
合作社的模式在田野间开花。家庭农场是厚实的花萼,托举着产业的希望;合作社是鲜艳的花瓣,聚拢着发展的力量;规模化运营是芬芳的花蕊,吸引着就业的蜂蝶。近万人次的劳动力找到了岗位,像蜜蜂找到了花蜜;人均两万的年收入,像果实结满了枝头;154万的集体经济,像大树扎稳了根基。产业的花朵越开越艳,芬芳了整个岑霞村的四季。
从道路升级到全域增绿,村庄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换了新颜。环村路换了新装。沥青是光滑的黑绸缎,覆盖了水泥的旧衣裳;路灯是明亮的珍珠扣,点缀在绸缎的边缘;簕杜鹃是艳丽的绣花,绽放在绸缎的两旁。李永摸着崭新的路面,像抚摸孙儿的脸蛋:“昨天还是灰头土脸的水泥路,今天就成了光鲜亮丽的黑丝带,咱村的变化,比变脸还快!”孩子们骑着自行车驶过,车轮卷起的风,都是快乐的旋律。
坡头新阶联园的绿植在风中起舞。竹篱是扭动的腰肢,划出蜿蜒的舞步;树苗是列队的舞者,舒展嫩绿的衣袖;草地是柔软的舞台,承接阳光的聚光灯。李康林的庭院里,23棵树各有各的舞姿:玉兰踮着脚尖,把花瓣舞成白色的裙摆;桂树旋转着,撒下金色的亮片;菩提舒展着枝叶,把影子舞成流动的绸带。“见缝插绿是乐谱,”老人笑着说,“我们都是乡村的舞者。”
村道旁的绿化网格在地图上蔓延。党员是领舞的指挥,退休干部是伴舞的长者,村民是踊跃的参与者,共同把6个网格跳成绿色的海洋。栽种的几百棵树是跳动的音符、未来的旋律,佳屋村的花盆是精致的伴奏,母塘村的树苗是清新的间奏,顺底村的众筹是合唱的声部。庞书记的钢笔在进度表上跳动,每一个勾抹,都是给绿意乐章添的新音符。
老建筑里的新生命,是生态宜居的另一种模样。高岭村的红砖瓦房在岁月里静坐。有的墙皮斑驳如老人的手掌,却握着文创的新梦想;有的窗棂陈旧似时光的皱纹,却框住电商的新风景;有的院落荒芜像遗忘的角落,却长出直播的新枝芽。四十多栋老屋并排而立,像翻开的线装书,前页写着农耕的往事,后页记着创新的今朝,年轻画师的颜料是印泥,在新旧交替处,盖下属于新时代的印章。
产业旺了、环境美了,更要让村民的日子有奔头、心里有暖意。医疗站的诊室里,健康在悄悄生长。听诊器是温柔的触角,探听身体的秘密;血压计是精准的标尺,测量健康的高度;药箱是移动的宝库,储存康复的希望。广东医附院的医生们来了,带着知识的钥匙,打开健康的大门;家庭医生的脚步来了,踏遍村头巷尾,播撒平安的种子;健康档案的纸张厚了,记录着村民的笑脸,也记录着生活的甜蜜。
乡村治理的舞台上,人人都是主角。“指导员”是串场的主持人,把政策的台词送到村民耳边;驻镇工作队是敬业的配角,把群众的诉求记在心头;村民是热情的观众,也主动走上舞台,成为治理的主角。佳屋、母塘村民清理卫生,是擦拭舞台的尘埃;牛岭、岑霞村民修建村路,是加固舞台的地基;顺底村民众筹植树,是装饰舞台的布景。每个人都在出力,每个人都在歌唱,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
夕阳西下,岑霞村浸在余晖里。冬瓜田是绿色的绒毯,盖在大地的身上;厂房是沉默的巨人,守护着村庄的安宁;老屋是慈祥的长者,讲述着新旧的故事。
路灯次第亮起,像星星落在人间,照亮瓜田的轮廓,照亮厂房的脊梁,照亮村民的笑脸。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歌唱,每一片绿叶都在诗写,每一个村民都在幸福里,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