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市爱鸟协会志愿者在吴川沙角旋开展鸟类调查时,惊喜观测到全球不足6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勺嘴鹬。这是2025—2026越冬季雷州半岛记录到的最早一批勺嘴鹬。(据《湛江日报》)
勺嘴鹬的提前到来,不仅是对湛江生态环境的认可,更是湛江在生态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而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湛江能成为勺嘴鹬等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首先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湛江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关键节点,是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加油站”和“中转站”。这条漫长的迁飞通道上,湛江为长途跋涉的候鸟提供一个停歇、觅食和补充能量的场所。勺嘴鹬从俄罗斯繁殖地出发,跨越近万公里来到湛江,正是看中了这里在迁飞路线上的重要战略位置。其次,湛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有大面积的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红树林不仅能净化海水、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还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类红树植物交织成林,退潮后,滩涂上的底栖生物活跃起来,为勺嘴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此外,湛江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有效管理,也是吸引勺嘴鹬等珍稀鸟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湛江通过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推行林长制加强栖息地管理,借助无人机等智能监测手段强化一线巡护力量,确保红树林湿地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同时,湛江还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协作,如湛江市爱鸟协会积极参与鸟类调查和保护工作,与保护区管理局密切配合,为鸟类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些举措不仅优化鸟类的栖息环境,也为勺嘴鹬等珍稀鸟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坚实的保障。
当然,湛江在鸟类保护方面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也不可否认面临的一些挑战:随着城市发展,部分湿地周边的开发活动可能对鸟类栖息地造成潜在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也可能干扰鸟类的迁徙和繁殖……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研究,进一步完善鸟类保护体系。
勺嘴鹬的到来,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对湛江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它反映出湛江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勺嘴鹬到中华凤头燕鸥,从黄嘴白鹭到黑脸琵鹭,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湛江停歇、过冬,应该说,这是湛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