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策宣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日期:09-26
近日,麻章区“百千万工程”暨“七项行动”基层宣讲活动走进太平镇文昌村、湖光镇杨雪村、麻章镇大鹏村,通过“红树林大讲堂”这一载体,将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据《湛江日报》)
这一举措,不仅是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先手棋”,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其意义不仅在于“讲了什么”,更在于“怎么讲”和“谁在听”,折射出基层宣传工作从“上传下达”向“共情共鸣”的转变。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策宣讲常陷入“上热下冷”“对牛弹琴”的困境。究其根源,在于宣讲内容与群众需求脱节、表达方式与乡土语境错位。群众关心的不是抽象的“宏大叙事”,而是家门口的路通不通、田里的水够不够、孩子的学上得好不好。若宣讲不能回应这些“小确幸”与“急难愁盼”,再高深的理论也难“飞入寻常百姓家”。
麻章区此次宣讲活动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其“群众喜欢的方式”和“群众关心的事”两大关键词。它跳出了“照本宣科”的窠臼,主动将宣讲场域从会议室搬到村庄里、田埂上,让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更重要的是,宣讲内容紧扣“百千万工程”和“七项行动”这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抓手,将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政策,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讲成与自家利益相关的“身边事”。当“产业兴旺”具体为“村里要引进新品种荔枝”,“生态宜居”细化为“每家每户要参与垃圾分类”,政策便不再是悬浮的符号,而成了可感、可触、可参与的行动指南。
“红树林大讲堂”的命名本身也颇具深意。红树林是麻章的生态名片,其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能在咸淡水交汇处守护海岸。以之命名大讲堂,寓意着政策宣讲也应如红树林一般,深深扎根于基层的“盐碱地”,汲取群众智慧的“养分”,在政策与民意的“交汇处”顽强生长,成为守护一方发展的“精神堤坝”。它强调的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共生”——政策在基层实践中获得生命力,群众在参与中增强主人翁意识。
当然,一次成功的宣讲只是起点。如何让“热乎劲”不冷却,让“心动”转化为“行动”,考验着后续的机制保障。宣讲中收集的民情民意,能否转化为村“两委”和相关部门的“任务清单”?群众提出的“金点子”,能否在项目规划中落地生根?这需要建立“宣讲—反馈—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让群众看到“说了有人听、听后有回音、回音有结果”。唯有如此,宣讲才不会沦为“一阵风”,而能成为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的持久动力。
更进一步看,麻章的探索也启示我们,新时代的基层宣讲需要宣讲者放下身段,从“老师”转变为“学生”,在倾听中理解群众的逻辑;要求内容供给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用“方言土语”解码“政策密码”;要求形式创新从“单一说教”走向“多元共演”,结合文艺表演、案例分享、现场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宣讲“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从“文件语言”到“乡间土话”,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麻章区的基层宣讲实践,正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尝试。它让我们看到,当政策理论真正俯下身来,与土地对话、与民心共振,便能激发出乡村振兴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