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风雨越急湛江温度越“滚烫”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A02版:新闻+ 本地       上一篇    下一篇

  为防御台风“桦加沙”,西湾村217名常住人口中,105人住进防风楼,112人借住子女或亲友家。(9月24日《湛江日报》)

  当第18号台风“桦加沙”携狂风暴雨逼近,湛江的防风防线愈发坚固,而防线之下涌动的,是比寻常更“滚烫”的城市温度——它在风雨加急时愈发浓烈,在一枝一叶间愈发真切。

  湛江的温度,是基层防线里“细微处见真章”的用心。台风势猛,容不得半分迟疑,而“滚烫”的守护,便藏在“早一步、细一分”的准备里。那些临海低洼的村落,那些抗风力弱的危旧房屋,都是必须守住的“安全底线”。24日湛江日报刊登了一则报道,称西湾村只用了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全村常住人口的转移,做到“零遗漏、零意外”。从早年间建成能容纳数百人的防风楼,到几天前就备齐折叠床、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再到街道干部逐户劝说不愿离家的老人,党员志愿者往返接送行动不便的村民,每一个环节都透着“把人放在心上”的考量。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挨家挨户排查”的脚步;没有临时临急的慌乱,只有“物资提前备足”的稳妥。这种“想在前、做在前”的细致,让“转移”不再是仓促的撤离,而是充满安全感的托付。

  湛江的温度,是民生守护中“一个也不能少”的坚决。风雨越急,特殊群体的安危就越牵动人心,而湛江的温情,恰在此时显露出最“滚烫”的质感。湛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篇题为《“桦加沙”来势汹汹,被湛江这些画面刷屏了……》的文章,里面的两个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对下肢瘫痪的村民,不是简单通知“快离开”,而是村干部带着志愿者小心翼翼抬上担架,转运至医疗站安置点;对独居老人,不是简单一句“跟我走”,而是帮着收拾药品衣物,缓解老人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它打破了“大水漫灌”式的防御,用“精准滴灌”的关怀,让最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有人替我撑伞”的温暖。

  湛江的温度,更是危急时刻“逆风而行有我”的担当。当深夜的海面风大浪急,10名船员被困小艇进退两难,是边检民警与派出所干警带着救生装备逆向奔赴;面对“桦加沙”可能导致的险情,2000多名应急救援力量枕戈待旦,200多支抢险队伍严阵以待。这些默默无闻的“逆风者”,他们也有牵挂的家人,也知道台风的凶险,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让他们选择站在风雨最前沿。每一次深夜救援的成功,每一次险情处置的及时,都是用“有我在”的担当,为市民筑起了最可靠的生命防线。

  这场与台风“桦加沙”的较量中,湛江的“滚烫”温度是万众一心催热的——基层干部的脚步、志愿者的双手、救援人员的背影,还有市民“非必要不外出”的自觉配合,共同织就了一张温暖的安全网。风雨终将过去,而这份在危难中凝聚的“滚烫”温度,必定会成为这座城市最珍贵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