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艳芳通讯员湛组轩
湛江经开区民安街道西湾村,90岁的李阿婆坐在坚固的防风楼里,手中捧着工作人员递来的矿泉水,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风再大也不怕了,这里安全。”
台风“桦加沙”来临前,湛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风雨中与时间赛跑,完成了一场9万余人的生命大转移。
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面对这场硬仗,湛江市立即启动平急转换机制,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防风防汛一线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闻“风”而动党组织筑起战斗堡垒
全市各级党组织抢抓台风来临前的“窗口期”,由“平时”迅速有序转换为“急时”,做好各项防御准备,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成为全市各级党组织的统一共识。
市委组织部下发通知,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防御台风“桦加沙”中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推动组建临时党支部2239个,吸纳各级各类党员10.179万名。
全市各级党组织在镇村两级分别成立防风防汛应急预备队122支、1992支,发动全市907个机关单位、3.59万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防风一线,联合组建防风防汛党员先锋队、应急队2656支,重点关注群众转移、渔船回港、物资准备、应急力量储备等情况,全力守护群众安全。
针对受琼州海峡全线停航影响大量车辆旅客滞留徐闻的问题,徐闻县抽调300名党员干部成立12个临时党支部,联动两新组织、志愿者等50人,落实对过海旅客人员劝导转移、安置点服务、运力保障等工作任务,协助安置滞留车辆400辆,转移原计划过海南的司乘人员440人。
向“险”而行党员干部冲锋一线
“组织吹哨、党员逆风而行”。在狂风暴雨来临前,党员干部挺身而出,成为群众的守护者。
“阿婆,台风要来了,我们送您去安置点暂住一下!”经开区西湾村委会主任带领党员干部深入村庄低洼地,逐户走访劝离住户,在2个小时内全村转移217人。类似的场景在湛江各县(市、区)同时上演,
为确保预警预防信息全覆盖、无盲区,全市各级党组织聚焦沿海渔民、工地人员、务农人员、独居老人等重点群体,党员干部手持“点名册”,主动开展“敲门行动”,入户“讲”清防风要点、“看”实风险隐患、“听”取群众需求、“问”明避险准备、“帮”扶群众转移。
“宁可听骂声,不可听哭声。”负责转移工作的村干部擦了擦额头的汗说道,“情愿让暂时不理解的群众骂我们,我们也要想方设法将群众安全转移出来。”
截至9月24日15时,全市已组织转移各类人员90139人,2.7万艘海上作业渔船全部回港避风,2265名渔排养殖人员、753名海洋牧场工作人员全部撤离,确保了“六个百分百”措施落实到位。
针对旅游房车车主和游客这一特殊群体,党员先锋队对全市房车营地、旅游景区、野景点、网红打卡点以及一些未经开发的区域周边停放的房车进行全面排查,联合相关房车营地和经营单位以及属地镇政府,共引导劝离房车35辆、游客98人转移到防风应急避难场所,传递了湛江关怀与暖意。
党群合力凝聚全民防御共识
面对台风“桦加沙”,湛江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下的群防群治体系。
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积极开展防台风救灾志愿服务活动,情暖湛江志愿者协会南粤救援队准备发电机、冲锋舟等设备,蓝天救援队在吴川备勤待命……
随着台风“桦加沙”逼近,廉江市河唇镇充分发挥各村“叻人”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村民群众逐一清除房屋、道路、水利设施等领域的安全隐患,清理高空危险滞留物10多处,做到未雨绸缪。
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链党委将台风预警信息与科学防台风指引全面覆盖至海洋牧场经营主体、养殖户等关键群体,针对大型桁架装备、重力式网箱集群等设施,推动党员先锋队与经营主体开展“1对1”专项核查,党群合力顺利提前5天完成“海威1号”“海威2号”“湛农1号”的装备加固,完成“恒燚1号”养殖平台全部水产品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