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园
诗集《山河壮阔》(暨南大学出版社)收录王晓波诗歌作品近200首,那些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阴晴雨雪、晦明变化都被他融入诗歌当中;那些流岚虹霓、暮霭晨光、年月更迭、四季倒转都成为其含情达意的载体;还有那些山川大河、日升月落,以及旅途的感悟,对祖辈亲人的思念遥想也成了他表露心绪的介质……是诗人以目之所及、心之所感对万类生命、万象生活进行的勾勒和描摹,也是外部世界、外部自我对个体生命、我者内心的涵纳与滋养,塑形和拥抱。
诗人王晓波笔下那些对时间的感受和体悟,对空间的抚摸和触及,对事与物,情与景的提炼萃取也都一道混合成爱的汤粥,散发着个体生命内在性的温暖和甜蜜,成就了岁月的浓醇与世界的欣然。行走在千山万水的旅途,感受着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美好,等待着春暖花开和落英缤纷,在壮阔的山河盛景中走向生命的美妙和辉煌。出发、行走,阅见、交流,倾诉、贴近,最后或许又回归到梦开始的地方,回到生命本体的原点和圆心,这是一场生命的出走复折返,这是个体生命对世界、生活的感悟,也是个体生命对生命个体的再度认知和解剖。
他在《壮阔山河》中说:“透过你的双眼/看到辽阔苍茫/走向豁达,淡然,静好/一路无语相伴到天涯/时间锋利,记忆跟不上光阴脚步/岁月无语,朝阳起又落/壮阔山河在等待”。这是生活的岁月静好,是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同频共振,也是生命内在朝向世界外在的主动勾连和尽情释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人在向着山河行走,也述说着对山河的向往和无尽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潜藏着诗人对生命个体相互之间关系的探究,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探究。
面对壮阔的山河,诗人想到过往的宁静和安定,看到当下的浮华和喧嚣,亦在人与世界的极度贴靠中感受着自由的奔涌和张扬,从辽阔中看到热爱,从热爱中看到静美。在世界的阔大浩瀚和生命的精深幽微中触及着无声的悠然和美好,歌颂着时光与岁月,个体与生活的相伴相知,相惜相守。
在诗人的书写当中,还有一些诗歌是写给亲人友人和前辈的,这是作品或是表达怀念崇敬之情,或是表达同道之间的惺惺相惜,或是对楷模榜样的赞美与肯定,对精神文明的传承和高扬,又或是借由祖辈亲人状态对过往生活进行观照。而那些书写也宛若一颗颗碎钻,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和色彩,折射出情感的珍贵与可贵,凿刻下旧日时光、诗歌生命的华美和璀璨,恒久与绵远。他在《遇见——给留医的老父亲》中这样写道:“六月,蝉声歌唱着未来/朝晖落霞,宁静而美丽/你安详地靠着我肩膀//六月,那年六月/你牵我手沿河而行,舐犊情深/远方,山河壮阔”。情之切切,意之凿凿,从当下的六月到那年的六月,诗人以父子关系的相互守护为转换机制,在父亲对“我”的贴靠中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时那地,在生命的一脉相承,接力和赓续中表达着对父亲的挂怀和牵念,崇敬与感恩。
这本诗集的最后一卷“开窗千里放云行”由王晓波的组诗、情景诗剧、截句组诗以及诗歌体小说组合而成,这些书写体式和样式的改观彰显了诗人对诗歌孜孜以求的探索,对诗歌推陈出新的研究和试验,这里所体现出的是诗人对诗歌书写的挚爱深情,对诗歌探究和重新理解的身体力行。
王晓波着力开创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将截句、诗剧、小说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锻长补短,将最为丰厚精深的内容以最简洁凝练的形式表达出来,带来一种阅读的轻松,内容的转型,形成表达的爽利,意境的深远。还有他的组诗《坚守心底的善良》,那一字字,一句句,无一不体现着诗人的慈柔和悲悯之心,不论是以笔为援,白衣胜雪还是职业的伟大,又或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都呈示出特殊时期诗人的生命本位意识,以及对脚下大地的坚守和信心。心底的善良是牺牲奉献,是勇敢无畏、一往无前,然而也正是有了他们,有了心底善良的汇聚,才成就了有爱必定可赢的正向局面,才有了抗击“新冠”疫情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艰难胜利。
王晓波诗写辽阔土地、广袤世界的纯真与美好,这是诗人眼中的壮阔山河,也是他心中的山河壮阔,在山河的波澜起伏、滔浪奔涌之间亦带给读者爱的感受和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