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行吟的诗意表达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A05版:阅读+ 书香       上一篇    下一篇

  ◎彭润琪

  黎阳,这个将北方的风雪刻进骨血的汉子,入川15年,以匍匐的方式,行吟蜀道,以身为碑,完成了自己“蜀道”。这既是给千年古道的史诗续篇,更是生命与巴山夜雨时的绵长回响。

  驷马桥、白马关、磐石古城……诗人踏着历史的足迹,搜寻那一段厚重的回响。沉默了数千年的古道、碑文、牌坊、山歌,以及那些与之相关的人和物事,再一次被文字激活。我们从诗句中读到了历史的铿锵,也读到了诗人风雨旅途中的沉吟,更读到了诗人遍阅山水后酌酒煮茶的宁静。

  黎阳善于把旅途的生活碎片进行诗学构建。在“峄山脚下的草屋/持久的炊烟,和栅栏上的葫芦秧子落进/潮汐的酒里”(《音乐中,与伤怀的词语遭遇》)中,诗人通过超现实的嫁接,将人间烟火与自然宏力压缩进“酒”里。这种诗学构建,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旅途生活的诗意体验。诗人借助“炊烟”“栅栏”“葫芦秧子”等具象描写达成了对时间隐喻的经验性书写。“炊烟”与“潮汐”本属于不同维度的自然现象,却被揉进了“酒”中,通过错位营造出梦境般的诗意,这种非常规的搭配正是诗句的魅力所在,让读者沉浸于感官与直觉的体验中。

  黎阳的行吟也是他与故乡的一次深情对话。对黎阳来说,北方的雪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扬撒在他思念里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诗人甚至描述“顽皮的雪很会抓心抓肝”。诗人总是用极具张力的乡愁,让旅行的道路上赋予了新的诗意。“唯有举起明月,千里乡音才不是距离”“让八月的饼和月,团圆/自己所有生养的汉字”……诗人通过常见的“明月”这个法器,破除空间壁垒,让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与遥不可及的云外素娥这些文化符号,因为生活的血缘而具有了生命力。

  在《玉碗盛来琥珀光》中,诗人从古典诗歌意向中,身处异乡的漂泊之愁,因为美酒和盛情而忘掉一切。此时的诗人似与古人举杯对饮,字里行间呈现出的只有豁达。“独饮一碗异乡的包谷陈酿,吃几段哈红肠/都无法掩盖一场大雪在北方挥洒隐隐的星光”(《有火的日子,就该有一壶老酒》)。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他酒盏里盛着故乡的半轮月亮,也读到了诗人在微醺中,施行诗歌的咒语,让乡音穿透时空,把那些匆匆的行吟,一饮而尽。

  在语言方面,黎阳的诗句富有节奏,也透着张力。“浑身积雪的人/在一场雪里也是雪”(《浑身积雪的人》)。这种物我两忘的情境,将个体的渺小与自然的永恒融为一体,仿佛人不再仅仅是观雪者,而是雪本身的一部分。这种意境超越了语言的表层,直抵生命与自然共鸣的深处,在无声中传递出对天地、历史与存在的敬畏。“白马嘶鸣,由远及近/我在最后一眼的余光里,见证一道寒光”(《风雨白马关》),那一道“寒光”,渲染了历史风云中的危机。整个诗句赋予整个画面以动感,勾勒出充满张力的瞬间,因此,有了古典诗歌的意境,又有现代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些极简的语言,无多余修饰,在语言内部形成撕裂感,让每个意象都得到动态化与升华,读起来看似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

  在黎阳的笔下,物事的呈现往往并非表象,而是思想与生命的双重映射。思想在漫长的求索后终将抵达,这是思考者的终结归宿。正如他在诗中所言:“行路难,而诗人只能在跋涉中寻找光。”这不仅是对地理的翻越,更是灵魂深处的叩问与攀升。

  “阳光照耀的身影,化成了/这一程山水的撑篙人(《春色满园关不住》)”我们曾经被阳光照耀的美好存在,但最终,将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紧握手中的长篙,为自己和他人的“这一程山水”承担起引渡前行的责任。这就是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境界。

  黎阳的诗里总透着一种哲思和禅意。在“世界突然归属于自己的一棵树/自己却不知道归属于哪一片叶子”(《思念,一杯浓郁的咖啡》)中,它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归属何处”的哀婉抒发,而是通过如童诗般通过树和树叶之间的简单意向来进行现代的隐喻。

  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而又寂然无声的巴山画卷。它赞美的是一种脱离世俗的价值体系的英雄主义,这英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那些寂寂无名之辈,其伟大在于其本身蓬勃的存在,而不在于是否被铭记与传诵。这种“存在即圆满,何须外人问”的境界,应该是诗人看到面前的山水草木发出的灵魂叩问。

  黎阳如一个苦行僧,在反复追寻一个永恒的主题,是那些跨越时间、文化、地域和个体,驱动我们思考、创作和生存的核心命题。他在锦官城里说出了那句“唯有此生背对光阴,才能看到/每一枚汉字的灵魂”(《汉字敲打八月的大地和街道》),只有通过短暂的生命去反抗时间,才能触及永恒。汉字的灵魂是“明心见性”,只有付出时间的代价,才能获得真知,这也是“苦行僧”的顿悟。

  面对历史留存的碎片,诗人总是能找到生命的回响。他甚至认为,每一个物件,都“活成了自己的雕像”(《驷马桥》),这种超越肉体的消亡,成为不朽的象征。或许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也是我们探讨生命的价值,只有个体意识存在,对自我的定义和再定义就不会停止。时间能淡忘一切,又会佐证一切。“也在走向时间的另一面/和自己对峙”(《在麓湖的游艇上,听水》),诗人在与之对抗中,试图抓住一些永恒的东西,但也明白既然个体无法在时间中任性,那就与自己和解,通过与时间的谈判,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雪还在落/这富裕的华发里(《星光如雪》)”中,我们看到了时间无声消逝,岁月积累的尘土布满华发。一座城、一座桥、一条古道……都像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会看到自己。

  “而绝尘而去的白马,只有一阵铃声留给遐想的归人”这句诗更是给人以电影场景感的意向和留白,构建一个充满惆怅与诗意的瞬间。动与静的对比衬托出诗人对消失即永恒的开始的诠释。此刻,我仿佛看到诗人站在群山蜀道吟诵:“这些云,该散了/喧嚣的尘土中,胚芽/依然缓慢的滋长在大凉山脉……”

  在历史的长河里,蜀道的喧嚣终将散去,而生命终将以温柔的方式对抗时间和困境。黎阳的诗歌,如一碗酒,又如一杯茶,为我们熬煮出一行行诗意与宁静,让我们一次一次穿行在蜀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