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燕影
众所周知,隋唐时代的里坊制度是牌坊的前身。历经变革,里坊制度渐渐消亡,最终被牌坊取代,演变为荣誉象征,用以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之用,同时也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符号,起到纪念、标示、导向及装饰等作用。各地为功勋、科第、德政及忠孝节义所立的牌坊闻名遐迩,但最为大家熟悉的,还是贞女和烈妇牌坊。
中国牌坊文化历史悠久,它集文辞、绘画、雕刻、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在古建筑享有很高的声誉。像著名的许国牌坊、堂樾牌坊、澳门的大三巴牌坊等,都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可与世家老宅及古祠堂媲美。
海南的牌坊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中原战乱,逃难者纷纷南下,使得中原文化在海南得以传播。而随着科举制度发展,海南陆续创办了琼州府学、邱文庄“奇甸”“琼台书院”等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加上历代文豪被贬海南,也带动了当地文化繁荣。
《琼山县文物志》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767人,进士96人,仅琼山地区就有358位举人,明代的王谟便是其中之一。挺秀牌坊是琼州知府在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为旌表己卯科举人王谟所立,算起来也有500多年历史。
资料查阅,王谟为秀英西秀镇长德村人,也有人说是大效村人,亦或许还有一个挺秀村。王谟在公元1459年中举人,为其所立的牌坊遗址,在西秀镇长德村距海边2公里的东北部被发现,当时周边已荒无人烟,唯见杂草丛生、泥沙遍布。之后恰遇西海岸挺秀公园建设,政府遂将其纳入规划,成为今天挺秀公园一景。这座古牌坊经国家文物局考证并于2007年12月建档,确定为现存的最古老的文人牌坊被加以保护,引来业内专家纷纷前往探考。
有别于外省的牌坊,挺秀坊就地取材,运用本地特有的火山石砌垒而成,属四柱三间结构,高218cm。牌坊两侧刻有琼山县儒学教谕训导陈某、儒学教授朱某、巡按广东监察御史白某、广东己卯科举人王谟等建坊人员姓名及建坊时间,也算得上是刻字最多的牌坊之一。挺秀牌坊一眼望去被认定为冲天式建筑,但细看戗杆顶部,又留有明显的凹槽痕迹,似乎缺失着一些相关的组件,因而一些专家认为,是否冲天式还有待考证。
也许岁月侵蚀,也许经历过不为人知的风风雨雨,挺秀坊整个外观颜色像被烟熏火燎过的黝黑,既显沧桑,又带有朴拙庄严的内敛,引发人们遐思。当年的挺秀古村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被时间的长河湮没?这其中又发生了多少故事?挺秀牌坊作为活化石,其蕴含的史料价值,已成为人们挖掘和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梁。
正午的天空耀目着蓝,阳光映衬下的石牌坊更显肃穆。仰望屹立中的挺秀坊,心里充满了敬畏。海南这片土地,不正是“挺秀”字意所寄望的——钟灵毓秀之地,人杰地灵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