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游窦州古城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7版:阅读+ 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窦州古城原为古代窦州府的所在地,坐落于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的八坊村。据介绍,这是粤西地区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古城和古村落之一。

  揣着那份好奇和向往,那天,阳光灿烂,我和几位文友走进了窦州古城。目之所及,处处是古建筑。此时此刻,我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置身于那遥远的古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明门”,又称“红楼”。它长24米、宽14米、高30米,共两层,仿宫殿楼台式而建。顶部为“遮殿顶”的楼台结构,大屋顶、高台基、鼓磴式的柱础,抬梁式的屋架,屋檐下莲花托拱头,飞檐翘角,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底层为瓮城,中开拱门,门高4.73米,宽4.4米,深10.55米。“文明门”含“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昔日,凡官宦到窦州府履新或调任府,及民间婚嫁喜庆皆必经此门,而丧葬之事则要回避。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穿过“文明门”便是窦州的古建筑群。街道虽不宽阔,但条条笔直且纵横交错。路面铺着古代又长又厚的红砖。几百年风雨的侵蚀,砖的纹理已模糊,表面变成了淡红泛白的颜色。几百年人来人往的踩踏,路面不再平整,而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坑洼。尽管如此,历尽岁月沧桑的它,还是一如既往与日月同行,与风雨同舟。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在诉说着古窦州曾经的喧闹和繁华,诉说着古代由盛转衰的萧条冷落和种种磨难。

  街道两旁,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民居也有衙署。一间挨着一间,一座贴着一座;高矮大小不一,形状大同小异。民居有的呈正方形,中间一个大天井,四边分布厅和房;有的呈长方形,中间一门楼,左右两边一间一间的分开,每间有厅有房;有的一整间有两个大天井,厅和房分开。厅分为休闲厅和茶厅,房分卧室和书房。这民居,或红墙灰瓦,或墙、瓦均为淡淡的灰色,外形古朴。几百年风雨的洗礼,这民居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外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其基本风貌不变。

  与民居连为一体的书院,特别惹人注目。在窦州,保存下来的书院就有10多间。其中以“起凤书院”最为著名。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因临瑞气生色、风光秀丽的凤凰山而得名,取“腾蛟起凤,人才辈出”之意。该书院坐北向南,三座两廊,为砖木结构,长25米,宽15米,抬梁式屋架,鼓蹬式大柱,斗拱雕刻龙头。楼上正厅镶着一块万字曲屏风,线条精细,古朴大方。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凤书院”被定为科举“考棚”,自此名声远播。岁月悠悠,时光无情的磨砺,以致教室内外墙壁泛黄还微黑,灰浆大块脱落。屋顶的杉木也变成了深褐色,且分块松动。无数先生曾用它授课的讲台仍保存着。其背后那座“万世师表”的雕像仍紧紧地贴在墙上。岁月的变迁,这雕像虽显模糊,但文圣充满睿智,清瘦硬朗的神韵丝毫不减。伫立其中,仿佛看到了穿着长衫,戴着眼镜,头发斑白,略显瘦削,手执戒尺,一副威严的先生在循规蹈矩地讲课。那时的课桌早被时光的长河冲走了,但尊重知识、缅怀历史的后人,复制了跟原来一模一样的课桌,并将它整整齐齐地摆在教室里。目睹它,几百年前的教学情景就一幕幕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先生那一板一眼的讲解,儒生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句句发问仿佛在我的耳边回响。

  “大洪国王府”是窦州分量较重的古迹。它原为“信宜学宫”,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广东三水“天地会”首领陈金釭率农民义军攻占信宜县城,把“学宫”改为“王宫”,建立“大洪国”政权,自称“南兴王”,公开拥护太平天国运动,两年后以失败告终。历经几百年风雨,那曾经轰动一时的“大洪国王府”已七零八落、面目全非了。在“幸存者”中,大成殿保存得较为完整。它为宫殿式建筑,砖木构造。面宽15米,进深14米,抬梁式屋架,6条铁枝木柱支撑,木质斗拱,雕龙头装饰,配以卷云刻纹。殿堂外观为歇山顶,重檐四出,正面檐下釉陶枝栏和通窗一字排开。圣域门外侧墙壁镌刻着“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警示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