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吴川市黄坡镇郑屋村农耕文化展览馆,一副楹联引人瞩目:“品读农耕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吸人眼球者是馆内134种农具等旧物,及其三言两语的配文。觉得这不挺像一本《郑屋诗集》吗?这本独特的“著作”一页页翻开,顿时便觉下里巴人迷人眼,令人忆起往日时光。
犁:“深抽浅挜来犁地,大路摱侧侧,不用下肥都种得。”
秤:“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良心秤,秤良心。”
老式电影机:“担椅搬凳去号位,人人争睇有滋味。”
石磨:“时来运转得心手,磨米磨豆浆水涌。”
谷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余粮入仓谷部装。”
风柜:“手摇风车快慢就挡板,谷壳灰尘一去不复返。”
打禾桶:“世纪禾桶世人用,时代更新爱与共。”
黑白电视:“黑白电视看节目,难识庐山真面目。”
龙竹蒸笼:“蒸饭蒸包蒸饺子,乡村振兴好日子。”
……
太多熟悉的记忆,偶尔陌生的物件,犹如诗行。诗题之熟,诗句之顺,内容之博,出人意表。
村干部讲解,口若悬河。经干部群众齐努力,郑屋村最近被评上“全国文明村”。这座郑、吴、黄三姓村庄,环境优越,物阜民丰,文化厚重,人才辈出。
听后顿悟,一个村庄内外合作,村贤相助,文化传承,勇于开拓,才有郑屋村闪光的文明。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旧物件早已被当做废物。然而,郑屋村的废品被村委建馆以收藏,郑重摆设,摇身成古董,向年轻一代传承农耕文化。
采访完黄坡镇,接着前往吴阳镇。小车很快被村民带到一座小楼前。门前驻足,“池珍堂”的文化氛围感染众人,深深吸引了我。堂前,隔巷正见“锦园”,巴掌大的地方,插几丛金竹,撑几片荷叶,浮一叶蓬船,呈一园幽香。
池珍堂外墙上挂满了金色匾额:“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农耕文化青少年教育基地”“吴川市文化馆池珍堂服务点”“吴阳镇池珍堂方志馆”……
两块“文学创作基地”匾额分别是湛江市作协与吴川市作协授予,各级媒体曾多报道。池珍堂窗口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吴川市吴阳镇朝阳村,村民许锦池、林惠珍夫妇六位贤孝子女人心齐,泰山移,重修四百平方旧居。两老已驾鹤,儿铭父母情,儿女把其父母名字最后的一个组成“池珍堂”,作楹联:“池塘惯洗千年砚;珍宝何如万卷书”。并成立“农耕文化馆”和“农家书屋”。馆内几千书籍,几百种农耕用具,摆放有序,免费开放,供旅游参光,观光求学。千家万户,“耕读传家”,胸怀大志,读书胜宝。
这次,湛江市作协与吴川市作协为黄坡郑屋村和吴阳池珍堂捐了一批新书——《奋进湛江》《蓝色之城》《醉我木兰香》《温暖不老》《温度是野生的》《夺冠》《鹭舞红树林》《竹魂》《榕树下的秘密》《在浮光里行走》《情溢山水》《墨香留迹》《处世良言言为心声》等,给乡村书屋注了新“血液”,应八方“吸收”之需。
池珍堂主人许志勤老板长得一表人才,知书达礼,热情大方,一看到八仙桌面堆满新书,喜岀望外,满面红光。我猜那束光里,也许含有一时说不出的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