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开平“瑞石楼”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6版:阅读+ 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车行驶在广湛高速公路开平段,远处偶尔能瞥见碉楼的朦胧影子。这总会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老国道开平段两旁的赤坎镇、塘口镇村子里,碉楼众多,几乎随处可见。它们矮则三四层,高则八九层,散落在田边或村头,格外显眼。

  后来在报纸上读到,开平碉楼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有座“瑞石楼”很有特色,被称为“开平第一碉楼”。这份好奇藏在心里许久,终于动了去看的念头。我联系了在江门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同学宪平,他一口答应陪我去看看。

  车子在蚬冈镇锦江里村口停下,宪平已在那儿等候多时。他带着我往村里走,没几步,一座灰黑色的建筑突然撞入眼帘,这正是我这次专程要看的“瑞石楼”。远看这座9层的方形碉楼挺立在田埂旁,约30米的高度把周围的民居衬得矮了半截,阳光斜照在墙面上,将层层叠叠的线脚与柱饰勾勒得更加清晰,顶端的穹顶像顶精致的帽子,虽带着西式模样,却又藏着几分眼熟的传统味道。

  展板介绍,这座楼的主人叫黄璧秀,早年到美国做苦力,赚到“第一桶金”后回香港做药材和钱庄生意,渐渐发了家。那时开平一带匪患猖獗,为了保护父母和妻子的安全,黄璧秀于1923年开建这座楼。宪平指着墙面说:“别看它外观洋气,其实当年既能供人居住,又能防御土匪。”说话间,一位身材稍瘦的老人从外面赶回来,正是黄璧秀的孙子黄耀骥,人称黄伯。“瑞石楼”平时不开放,是宪平提前约好他的。黄伯70岁左右,头顶略秃,操着带开平口音的广州话,笑着招呼:“进去看看吧,我爷爷当年建这楼,足足花了近3年的心血呢。”

  到了铁栏门前,黄伯伸手往门内拨弄机关,像给保险柜输密码似的,然后往左侧一推,“咔嚓”一声暗榫打开,第一道铁栏门开了。紧贴着是第二道门,纯铁打造,厚得能挡子弹,两扇门一关,整座楼就成了固若金汤的堡垒。抬头看门顶楼板,3个黑洞洞的枪眼赫然在目,也是守卫大门的观察口。黄伯介绍道:“这是第一道防线,若土匪破门往里闯,楼上的人从枪眼往下打,他们连二楼转角的铁栏门都近不了。”

  跨进一层大厅,内里是一番古色古香的景象:客厅摆着酸枝木的几案与椅凳,是用来招呼客人的。这些家具的木纹里浸着百年包浆,透着老味道的精致。宪平介绍说,这么大的酸枝木家具少见了,现在一对凳子就值近10万元呢。我们沿着坤甸木楼梯拾级而上,脚步踩在梯板上,发出沉实的声响。黄伯摸着扶手说:“这木头是我爷爷从南洋运回来的,当年特意请了最好的木匠,每个榫卯都拼得严丝合缝。要是按现在的市价算,单这楼梯的造价就得上千万元。”

  二至五层是家人居住的区域,每层的窗裙、窗楣都刻着不同花纹,五层顶部还用了罗马式拱券,拱券下方镶嵌着中式雀替。可见黄璧秀既想让家人住得舒适,又要防备土匪侵扰,确实在细节上动了不少心思。我伸手摸了摸卧室里的老木床,床架上的雕花依旧清晰,是清一色的传统样式。黄伯说:“我奶奶以前就住这屋,床底的高度是用鲁班尺量过的,我爷爷说这样睡觉才安稳。”墙上挂着一张1928年的合影,照片里的黄家人有的穿西装,有的穿马褂,身边还站着洋人。想来当年黄璧秀在香港做生意,早已习惯了这种中西交融的生活。

  六层的景象骤然不同,四面延伸出1米见方的阳台,由一排带凹槽的立柱支承着七楼的楼板,柱头刻着精致的涡旋状花纹。黄伯告诉我们:“这是古希腊的爱奥尼柱,当年他爷爷从香港带回图纸,家乡工匠无法看懂,还特意请来外国设计师现场指导施工。”仔细看,柱廊围绕的阳台不只是供主人乘凉看风景,柱廊的枪孔里可架枪御敌。

  七层的平台更为精巧,四角各立着一个穹顶角亭,像4个小灯笼立在楼檐上。南北两面墙面上,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刻着繁复卷草纹;正中间的匾额上,“瑞石楼”3个字笔力刚劲。黄伯介绍:“这是当年请广州六榕寺住持铁禅大师所题。‘瑞石’是我爷爷的字号,爷爷说楼叫这个名字,就像他守着家一样,让家人安心。”角亭里的射击孔外小内大,外面打不进来,从里面往外射击,居高临下,能百发百中。

  八层是个六面形小亭子,外面摆着个生锈的探照灯。九层是个八边形小房间,头顶是拜占庭风格的穹顶,像扣着个巨大的南瓜,四周的铁板窗可以拆开。站在这里,方圆20里开外的动静尽收眼底。以前黄壁秀指示家人在这里值守,一旦发现土匪的影子,就敲锣报警。族里人听到警报,都会往碉楼里躲,有时候挤满一整楼的人。成年人冲上楼顶,有人架起机枪,有人端着步枪,凭借这些枪眼,就能守住一村人的安宁。

  我趴在铁窗边往外看,村里的房屋积木般铺着,远处道路上车水马龙。恍惚间,百年光阴不过一瞬。当年这里曾回荡着土匪的马蹄声、枪声,如今却是风吹稻穗的轻响。那些藏在枪眼里的紧张,那些敲锣报警的急迫,都成了黄伯口中“爷爷的往事”。而碉楼,将“护一家”的初心,凝成“保一村”的平安,藏进了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