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桥社区的AI食堂里,自动炒菜系统精通2000多道菜品,精准把控油盐配比,还能高效出餐;消博会上的智能看家系统,依托AI视觉算法可实现老人跌倒预警、婴儿看护等精准监测;深圳的“AI公交”融合无人驾驶与智能调度,已有4条线路步入常规化运营;辽宁兴城占全球25%市场份额的泳装产业,自从来了一位“AI版型设计师”,经它改良后的款式销量实现了翻倍增长……
这些可感可知的衣、食、住、行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的跃升。日前,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六大领域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它提出的17个具体方向,必将让我们对“AI改变生活”增加更多真实鲜活的感受。
在最贴近日常的“人工智能+”消费提质领域,两大趋势尤为显著:一是从“千人一面”走向“一人千面”,基于用户偏好实现个性化定制;二是AI正升级为“智能伙伴”,能主动建议、参与决策、持续进化,“越来越懂你”。中国消费者对创新产品接受度高、购买力强,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热土”。从AI家电、实时翻译眼镜,到能够自动泊车的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在拉动新消费的同时,也在不断赋能我们的美好生活。
在为民生福祉注入科技动力方面,“人工智能+”也正在从智慧家庭走向智慧城市,为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持续赋能。在百姓感受最深的服务便捷度方面,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流程自动化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场景,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在拓展服务可及性方面,人工智能正打破时空与资源限制:偏远地区通过AI远程医疗,基层医生可实时获得上级医院专家指导;智能政务一体机将服务延伸至社区、乡村,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办理,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
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遥远的前沿科技,而是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生活变革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AI素养培育已“从娃娃抓起”,如一些地区在新学期为中小学生增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这一举措关乎个体成长,更关乎民族未来竞争力,尤其值得期待。相信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持续深入,一个更智能、更美好的社会图景,将逐步变为现实。 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