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走读晋祠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7版:阅读+ 旅游       上一篇    下一篇

  □何顺昌

  第一次去太原,就听说“到太原不去晋祠,等于没来太原”。于是,就从满满的行程中挤时间去了一趟晋祠。那日抵达晋祠天龙山景区时,正好是盛夏的晌午,头顶的日头很炽烈。

  “山西会惩罚每一个不做‘功课’的人”,故而,去晋祠前不敢马虎,特意上网翻看了一些资料,做做“功课”。

  晋祠,全称“晋祠博物馆”,原是祭祀西周晋国的开国元勋唐叔虞的祠堂。回溯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地,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起了祠宇,这便是最初的唐叔虞祠。到了虞的儿子燮继位时,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这处祠宇也由此与“晋”捆绑在了一起。眼前看到的这个晋祠占地10公顷,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有祠堂,殿宇、寺庙、道观等各类古建筑,宋、金、元、明、清代代绵延不绝,殿、堂、亭、台、楼、阁、桥、榭样样俱全。现存300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对晋祠多些了解,我们在景区入口请了一位女导游。导游一路详细讲解着晋祠的“三匾”“三绝”“三宝”,还有李世民御书碑刻的典故等。每一个景区都有故事,晋祠历史久远,故事更多。导游的口才甚好,声音稍显沙哑,还带着一点山西方言,讲起眼前的建筑及牌匾,故事叠加,笑点频出。正听得入神时,她突然停住了脚步,略有歉意地说:“景区的核心区域,导游不让进,只能送到这里了。”看着大家疑惑和不舍,她又发给我们10多张配以说明的晋祠图片,便结束了这次讲解。

  导游离开后,大家就顺着人流往里面走,总算看到了“难老”“对越”“水镜台”三大名匾,“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大国宝建筑,还有宋塑侍女像、周柏、难老泉组成的“三绝”,以及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大家都是首次来晋祠,或抚摸,或诵读,或远观,或仰视,看得异常细致虔诚。

  “圣母殿”作为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精巧严谨、恢弘大气,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一直延伸到“圣母殿”的轴线布局,深藏着古代礼制和建筑空间的精妙设计。殿内奉祀的“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41尊宋代彩塑侍女像与2尊明代补塑分列两侧。邑姜圣母像居中而坐,凤冠霞帔衬着庄严雍容的神态,尽显宫廷统治者的威仪。侍女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或颔首凝思,或低眉浅笑,一笑一颦间仿佛还带着千年未散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

  转到在“圣母殿”的一侧,看到两棵古柏树,其中一棵虽已倾倒卧地,虬曲的枝干仍透着苍劲。这便是周柏,自周代种下至今已有3000多年了。走近还看到,那棵倾倒的周柏树干的根部,已被游人摸得光滑温润,仿佛游人掌心的温度顺着木纹,悄悄融进了这时光的年轮里,让人啧啧惊叹。

  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祠堂,终究把3000年的风雨酿成了如今可观可感的文物遗迹。山光水色里藏着古木葱郁的自然意趣,雕梁画栋间又透着人文匠心的建造辉煌,可谓一步一景都浸透着诗情画意。真是到了晋祠,才终于明白“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离开晋祠时,后山的夕阳已为这些古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边,熠熠生辉。那些触过的古柏、看过的塑像、读过的碑刻,已在脑海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嘿,这趟太原之行,终究是没有错过最该遇见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