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向北,生活向南!”这是徐闻一个旅游宣传标语。
从湛江市区出发,在草木葱绿的雷州半岛丘陵间向南行驶。我第一次独自驾驶汽车到徐闻县城时,按照导航指引,从高速进入徐闻县城多达四个出口,可选择下桥、徐城北、徐城西、徐闻港等高速口,这是从高速进入徐城的方式,耗时2个多小时。
想起曾经从207国道进入徐闻县城,那时要行走在坑坑洼洼、曲曲折折的道路上,几经波折才能抵达,耗时费神,顺利的话,也要3个多小时,若遇到交通堵塞,那就是考验你的耐性了,其中的辛苦,只有经历过才会体会到。
借助于汽车轮子,我们将几条进县城的公路都走完了,加起来应有很大的公里数,可是我们绝没有勇气说我们已经了解徐闻。走得越近越陌生,了解越多越敬畏。
徐徐而闻,进入徐闻的方式,也是慢吞吞的。就连湛江到徐闻的绿皮火车也是慢半拍,需要2个多小时。
这里是农业大县,这片火山灰的红土地上,属于热带气候,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菠萝、香蕉、玉米、芒果、柠檬、韭菜、良姜、荔枝、木瓜……一年四季都绿油油。每个季节都有当地果蔬上市,丰富人们的餐桌。
剖开历史磐石般坚硬的外壳,我所注目的是曾经活在里面的人,他们创造了史实中最有血肉,最为柔软的部分。我更适于以这种方式进入思考的过程,回叙过往的一切。
进入徐城,看得见一城绿色,听得见南门塘呢喃,闻得见满城书香。“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明代一位叫汤显祖的戏剧家,在此留下了“贵生书院”,教化乡梓,开启民智。每座城市都是一本无字的大书。诗书绵延传万家,久而久之,书香也如一眼清泉,在红土地上诗意地流淌。
矗立于东方一路的登云塔,喻为“文笔”,表达徐闻人渴求广出人才,青云直上的美好愿望。仰望,登云塔挺拔;低头,用目光的宽度去穿透城市的密度。信仰,凝聚团结的力量。徐城绝不止此塔,但因此塔,徐城有了某种宏大的苍凉,有了自体的静,有了一种文化底蕴。一个人站在塔顶,俯瞰全城,听风铃和鸣,会以为自己站在远古的时间里。
行走“贵生”古驿道,最好的方式是脱去鞋袜,光脚而行,让脚掌在滑亮的黑石头上摩擦。唯有如此,才能使一双带着浮尘的脚在古时光面前保持谦逊与敬意。脚,本能是走路,而古驿道,给所有当代的人提供了穿越历史的时空。
进入徐城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海路。大汉三墩,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见证了两千年的港口贸易。大汉三墩、旧县城遗址、二桥遗址、汉井……见证了此地曾经的辉煌历史。
有一个朋友曾在此工作,终于有一天,我走过去他曾在的地方,却再也见不到他的影子,徒留一片巨大的空旷。也许,他走在追梦的路上,这个城市仅仅是他的一程,他只是这个城市的一个过客。
徐闻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72公里,港口码头众多,从海上进入的地点也多。徐闻港、海安新港、铁路北港,既是通往世界,也是进入徐闻的海上之路。用这种方式进入的,多是贸易伙伴,当然,在古代,还有海盗。徐闻县锦和镇还有一段为抗击海盗而建的古城墙。
徐闻广府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地商贸往来发展的产物,起到组织行会、联络乡谊作用。
下桥镇石板岭,是徐闻的制高点,海拔高度为245米。山岭杂草丛生,兜兜转转才进入岭中,感觉气温清爽宜人。登高望远,隐约望到远方的琼州海峡,感觉万物都在脚下,心旷神怡。
进入徐闻的方式多种多样。去年,我撰写的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湛徐高铁建设的建议》,引起较大反响,荣获湛江市优秀提案。目前,湛徐高铁将要动工建设,进入徐闻又多了一种方式,将会更加方便快捷!民用机场正在谋划之中……
身在徐闻,我的心每天都为这座小城的变化而激动。纵然两鬓染霜,手中的笔依然有无限情思想要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