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树护人,人护树

日期:09-12
字号:
版面:第6版:阅读+ 百花       上一篇    下一篇

  英利河,一头连着雷州半岛海拔最高的石卯岭,绵延30多公里,到达终点英利镇的谭典村,便一头扎进北部湾。

  每天清晨,86岁的老村长登桐伯,手里总是攥着那根磨得油亮的旱烟杆,在河堤上踱着。他目光落向河口对面那片绿,用烟杆指着对行人说:“你看那‘咬定’,又冒新叶了。”

  “咬定”是雷州方言。20世纪80年代现代植物学确定“红树林”这一学名之前,谭典村人祖祖辈辈都这么叫,雷州半岛中南部沿海一带的乡亲,也多是这么称呼它。这方言名,是讲雷州话的人千百年来盯着滩涂实景定义出来的。

  退潮时滩涂露出水面,红树林的气根密密麻麻扎在泥里,细的像铅笔,粗的比脚拇指还壮。风刮过来时,树身被吹得摇摇晃晃,可扎在泥里的根却像咬牢了滩涂的铁爪,纹丝不动。“咬定”这名字,就是因它在潮涨潮落中始终咬着滩涂不松劲的模样,才被叫了一代又一代。

  雷州半岛是台风多发地,早先的人择居时,总拣有红树林的海边落脚。谭典村挨着英利河入海口,河两岸是成片的红树林,先辈看准了它能挡风浪,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居住了几百年。只是早前有人不爱惜,砍树抓鸟把红树林弄亏空了。有一年台风来袭,浪头没了遮挡直扑过来,庄稼淹在咸水里,土坯屋也倒了不少,这才让谭典人省悟,红树林是村的命。登桐伯常说:要想“咬定”护着咱,咱得先护着它。

  大炼钢铁那个年代,山坡上的树木砍光了,外村人说红树林是公家的,便扛着斧头往红树林里钻。时任村长的登桐伯知道后,带着护林村民赶到现场制止。为保护这块生命林,他们揣着饭团蹲在林边守。夜里将小马灯挂在树梢上,光射向远处,映在河面,宣示这片红树林有人守着,动不得。

  曾经,上面把滩涂挖塘养虾定为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给谭典村下了硬任务,谭典人嘴上应着“照办”,手上的活却总慢半拍,开垦机械也常出“毛病”。几个月下来,才勉强挖了几口小虾塘应付。最后老支书因为“没完成任务”被停了职。他却毫不在意,还安慰大家:“停就停了,钱能去海里捞、去田里挣。这‘咬定’要是挖没了,下次台风来,啥都难保了。”

  如今,谭典人在通往红树林的路边立了宣传栏,都是“保护红树林、造福子孙后代”为主题的科普知识,让村民人人都有保护红树林的意识。最有效的措施,是村里给每家每户定好规矩:进林抓鱼虾不准带小锄头,怕刨伤了树根,挖坏了河堤;刚冒芽的幼苗,脚得绕着走;就连河滩杂木也不许乱砍,怕伤及红树林。

  有人起初念叨:过去退潮时背着鱼笼,握着小锄钻林里转一圈,鱼蟹就能凑一盘,多了还可卖钱补充家用。可这些规矩一立,拿海的效益就低了。2014年的“威马逊”和2024年“摩羯”两次超强台风都穿过谭典村,谭典村的庄稼却稳稳当当立在田里,池塘里的鱼也没沾着半滴咸水。如今谭典那3600多亩连片的红树林,是实打实的活景致。退潮时滩涂露出来,红树林的气根上坠着水珠,风一吹,水珠簌簌往下掉,像有人往绿丛里撒珍珠。枝桠上鼓着的花苞,绿莹莹的,比精雕的绿翡翠还有活气。潮涨起来,多半截林子浸在水里,枝桠却密密实实地挺着,没半点蔫态。小鱼小虾从枝缝里窜过去,带得叶片轻轻晃,像给划船的人微微点头打招呼。望过去整片林子绿得浓,绿得匀,生机勃勃。

  鸟儿是红树林的好医生,鸟粪是红树林的好养分,鸟越多林越旺。朝朝暮暮,成群的鸟儿在林子上空盘旋,落到枝桠上叽叽喳喳地叫,整片林子都透着鲜活气。谭典村在河边搭了观鸟台,让外地来的人也瞧瞧这份热闹。游人拍下“百鸟归巢”“群鹤立桠”的图片发到网上,经社交平台一转,谭典村的红树林慢慢就火了起来。寻来的游人多了,他们临走时总爱捎些海鸭蛋、石斑鱼回去。先前因“严管”少抓鱼虾亏的那点收入,从游客的身上补了回来。

  谈及谭典村的红树林,村委会书记李维齐便自豪地掏出卫星图片让人看:“上面这些白一块、红一块的地方,都是过去村民挖螺挖蟹破坏滩涂留下的疤;这张是2024年拍的,原先那些扎眼的红白斑块,已被绿填得满满当当,连一丝缝隙都没留下了。卫片这东西数据准得很,就这十年工夫,咱们村这片红树林,实打实多出来600多亩呢。”说这话的时候,他眼里亮闪闪的,比红树林的绿还要鲜活几分。

  英利河仍昼夜不停往海里流,红树林的气根越扎越紧,越扎越宽。树守着人,人护着树,这“咬定”的绿立在滩涂边,谭典人的日子,过得又安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