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衡临
第一次读宗璞的文字,如唠家常,娓娓道来。又似歌唱,情到深处,无需太多技巧,皆是真情流露。她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勾勒朴素的日子,用温情的文字描绘温暖的生活。像汩汩清泉,不仅润泽干爽的喉腔,也滋润孤寂的心灵,给人以抚慰和鼓励。
全书共分四辑,前两辑写自然,后两辑谈生活。具体又各有不同,辑一“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主要讲生物花卉,辑二“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主要是风景游记,而辑三“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重温家庭生活,辑四“清华园,那个祥云缭绕的地方”,则讲述读书闲趣。一个人不仅要有朴素的生活,陪伴父母,儿孙绕膝,也要读书旅行,所谓诗与远方,如此,物质与精神都兼顾到了,再素简的日子也能嗅到浅浅的花香。
文章看似平铺直叙,却总有惊人的语句。如:“科学的顶尖是数学,艺术的顶尖是音乐。”作者不仅喜欢文学,也极其爱好音乐。她说:“文学是土地,是粮食;音乐是泉水,是盐。”多么贴切的比喻啊!也许可以说,她滋养了文学,而音乐滋养了她,或者说她耕耘了文学,音乐又耕耘了她。因为有了音乐,她常常忘记孤独,忘记种种不适,觉得音乐给了她安慰和支持。
而在素朴的文字中,时不时流泻出两三句富有生活哲思的语言,更是作者擅长的所在,那是生活智慧自然的流露。她在《爬山》一文感悟道:“在同一条路上,互不相识的人总是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虽然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尽然。”从山路上升到人生路,乃思想的升华。事实也常常如此,陌生人之间因为没有情感的牵绊和利益的纠缠,关系反而变得简单,良善的本性反而容易表现出来。生活不易,不必苛求,从容一点为好。“大海都有升落,有变迁,人生又怎能常处于一个水平面呢?”面对一切波澜险阻,都要从容应对,生活才更舒心。
作者善于在普通事物中找寻生活的乐趣,任何普通的事物都能变成她笔下的精灵,散发出文学的光辉。一碗白粥,一块顽石,一棵松树,一只促织,一星萤火,一支春柳,一管铁箫,等等,都能被她写出灵性,写出生命的颜色。而在作者心里,生命的本色自然是绿色。绿色是春天的颜色,生命的颜色,所以她不仅喜欢春柳,也喜欢送信的《绿衣人》。除外茶和画,作者写得相对高贵的事物,也许就是花了。而在紫藤花、丁香花和二十四番花信中,木槿花似乎最朴素。因为木槿花也叫篱障花,常被栽在菜园周围作篱笆,花虽好看却无香味,常被人忽视。如同作者的生活态度:正是因陋就简,才使得生活充实而丰富。但无论生活如何艰苦,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能抛弃,对学习更是来不得半点松懈。
她主张多亲近自然,到自然中去。因为人若能时时亲近自然,会比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再苦再难的日子,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色,简简单单地生活,从从容容地面对。人生就是一段旅行,我们不仅要舍弃过多的赘物,也要不断地忘记许多事,不然会太沉重。赘物当然也包括过多的欲望,欲望太多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唯有轻装上阵,才能轻松惬意地生活。
作者是冯友兰之女,作为文化名人之后,固然容易亲近文人,如书中提到的闻一多、何其芳、汪曾祺等。也许正是受父辈的影响和文化名人的濡染,她传承了他们的优良品质,看重亲情,坚持学习,不屈不挠,从容面对,再素简的日子也有浅浅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