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展现湛江“百千万工程”生动实践
日期:08-30
本报记者范子华
8月29日,由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网聚正能量赋能百千万——我爱湛江和美乡村”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湛江经开区、霞山区。中央及省市主流新媒体、网络名人、“鲜美湛江”网络推荐官等30余人组成的采风团,深入挖掘湛江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百千万工程”在湛江的生动实践与阶段性成果。
湛江经开区:挖掘乡村振兴“海岛样板”
采风团首先来到硇洲镇赤马村。该村重视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挖宋朝文化,打造宋韵长廊、宋园等文化场景,让传统文化走进村民生活。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赤马村持续发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村庄卫生保洁常态化。近年来,赤马村相继荣获广东省卫生村、湛江市特色文化村(试点)、湛江市宜居村庄、湛江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随后,采风团一行前往湛江市翔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考察。该公司构建了完善的农资供应链服务体系,创新推出“先使用、后结算”的农资赊销模式,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可先行使用,待农产品销售并取得收益后再行支付,有效缓解了农户的资金压力。同时,公司组建了专业技术团队,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通过科学种植管理方案,切实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
清嫩爽口的硇洲小青龙、肉质嫩滑的硇洲鲍鱼、肉味鲜美的大白鲳……在硇洲赤马农渔产品展销厅,工作人员向采风团展示硇洲“海三宝”。展销厅内介绍了硇洲的地理风貌、历史脉络与人文底蕴,硇洲农作物“三大宝”硇洲绿豆、火龙果和香蕉。此外,还重点介绍了硇洲岛的旅游资源,通过将硇洲渡琼作战指挥部红色廉政教育基地、硇洲南港娘子军民兵连党建教育基地、硇洲灯塔以及宋皇井等红色基地及文化古迹串珠成链,整体打造出一条具有硇洲特色的文景风光精品线路,让游客从红色基地及文化古迹中触摸到硇洲文化核心,体会到海岛魅力。
霞山区:科技赋能海鲜游向全国餐桌
采风团在霞山区的首站来到了木兰“农创谷”。该项目一期于去年12月完工,聚焦农业研学、仓储物流、商务会展、科技服务与生产加工五大功能,致力于打造集研发、生产、加工、展销、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通过培育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等新质生产力,不仅让原本低效闲置的集体土地焕发新生,更成为富民兴村的新引擎。目前,项目已为村集体年均增收超6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
如果想体验从鲜蚝现捞、现场加工到品尝美味的地道蚝文化,位于霞山区的中国蚝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无疑是首选之地。此次采风团实地探访了该示范区,深入了解了湛江生蚝从“海里到餐桌”的全流程,感受这座“中国蚝都”的独特魅力。据了解,示范区以“政府主导+国企投资+专业运营”模式,通过产业融合与数字化赋能,构建全国首个集生产、加工、交易、科研、文旅于一体的现代化生蚝全产业链生态圈。目前,中国蚝都大厦招商率达81%,数字化平台实现五流合一,目标产值百亿;海水引水工程完成60%,综合批发市场一期入驻18家头部企业与科研机构,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可带动就业5000人。
走进湛江渔人码头海鲜市场,生猛海鲜令人赞叹——肥美的小龙虾、挥螯舞动的大闸蟹与花蟹、触须灵动的章鱼、肉质紧实的骨鳝、橙红诱人的三文鱼、脆嫩鲜甜的沙虫……物美价廉的海鲜在此汇聚成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作为广东重要的渔货集散枢纽,该市场高峰期单日接待量近3万人次,年交易量突破30万吨、交易额近百亿元。为了方便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采购,市场与顺丰冷链、中国邮政冻眠技术达成深度合作,通过行业领先的保鲜技术实现“从渔港到餐桌”的全程冷链覆盖,确保每份海产的鲜活品质跨越山海,直达全国消费者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