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寻访茅盾故居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6版:阅读+ 百花       上一篇    下一篇

  □姚学沼

  初闻茅盾先生,是在学生时代诵读他的《白杨礼赞》,那激昂的文字、深刻的寓意,让我对这位作家充满了好奇与敬意。后来,随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日俱增,我逐渐深入了解他的作品,从《子夜》中繁华又腐朽的都市景象,到《林家铺子》里小商人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每一部作品都让我看到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缩影,也感受到了茅盾先生对社会、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与思考。

  北京的茅盾故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我从喧嚣的街道转入一条静谧的胡同,仿佛瞬间踏入了另一个世界。胡同里,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朴的四合院,朱红色的大门紧闭,偶尔传出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这份宁静。我沿着胡同缓缓前行,目光在每一个门牌号上搜寻,心中满是期待。

  终于,在胡同的中部,我看到了那座期待已久的建筑。灰色的院墙、合瓦清水脊屋面,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大门东侧有1间倒座南房,西侧有3间倒座南房,街门与两侧的倒座儿南房的清水脊两端,6条向上斜翘的蝎子尾与砖雕,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精致。走进大门,一座影壁映入眼帘,影壁上镶嵌着“茅盾故居”金字黑底的大理石匾额,笔力刚劲,熠熠生辉。影壁前,一口荷花缸里荷叶田田,粉色的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前来探访的客人。

  一进院,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置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上的茅盾半身雕像,材质为汉白玉,高83厘米。先生面容和蔼,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远方,思考着文学与人生的命题。雕像周围,两棵太平花枝叶繁茂,洁白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先生高洁的品格。院子里,北房3间,两侧各有耳房1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南侧各有耳房1间,构成了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布局。北房是茅盾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西厢房是客厅和书房,东房是餐厅。此时正值春夏之交,院子里的葡萄架上已爬满了嫩绿的枝叶,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夏日撑起一片绿荫。

  走进西厢房,这里原是茅盾先生的会客室和藏书室,如今布置维持原状,室内陈设均为先生生前所用旧物。五排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几千本书籍,其中不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外译作,或许这些珍贵的书籍曾陪伴先生度过无数个潜心创作与研究的日夜。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一盏台灯,仿佛先生刚刚搁笔,只是暂时离开了片刻。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我似乎能感受到先生与友人畅谈文学时的热烈氛围,能看到他在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

  东厢房现为陈列室,展示着茅盾先生从青少年时代至逝世时期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以及两册小学时的作文。这些珍贵的资料,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带我穿越回先生的人生轨迹。看着那些泛黄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先生的心血与智慧,我不禁为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所折服。其中,茅盾长篇代表作《子夜》的手稿,纸张虽已有些脆弱,但那工整的字迹、反复修改的痕迹,让我深切体会到这部鸿篇巨制诞生的不易。还有朱自清写给茅盾的贺信,那简洁而真挚的文字,见证了两位文学大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欣赏。

  从前院东北角一小截青砖砌的小过道进入后院,后院里属于老房的只有北房,东西两侧的红砖小耳房是后期加盖的。北房又分四间,最西边的那间是陪伴茅盾的小孙女住的房间,依次过来是茅盾会见自己好友的会客室。在会客室里,沙发旁边摆放着一个白漆脱落的冰箱,顶部像戴了个大帽子,样式奇特,据说是第一代冰箱,制冷设备装在顶部。这个充满年代感的冰箱,仿佛在默默讲述着过去的生活故事。再到中部的这间房,是茅盾的卧室。一张铁丝单人床,漆着白漆,上面的枕头、褥子、床单还是茅盾逝世前的样子。床边一张木桌,散放着十几支钢笔,一叠旧报资料,还有一盏台灯。先生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不能去书房写作,一切读写事宜就在这张桌子前完成。在这盏台灯下,先生曾写道:“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先生在夜深人静时,坐在桌前,回忆着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将那些珍贵的记忆一一记录下来的情景,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动与敬佩。最靠东边的那间房是洗漱间,那件被儿子描绘成“补丁摞补丁”的浴衣仍旧挂在浴室的墙上,仿佛还在静静等着主人回来,让人感受到先生生活的简朴与真实。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同样前来探访的老者。他对茅盾先生的作品如数家珍,我们便攀谈起来。他告诉我,自己年轻时就深受茅盾先生作品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让他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更让他懂得了文学的力量。如今,他虽已白发苍苍,但依然会时常阅读先生的作品,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他的话语,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茅盾先生作品的永恒魅力和深远影响。

  走出茅盾故居,夕阳的余晖洒在胡同里,给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回望那座四合院,我心中满是感慨。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茅盾先生生活过的场景,更感受到了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他以笔为武器,用文字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时代问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座故居,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在北京寻找茅盾故居的经历,如同一场与文学巨匠的心灵对话,让我对先生的作品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离开了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但我知道,茅盾先生的文学之光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追求文学的梦想,用文字书写生活的美好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