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借他山之石 焕本土光华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4版:阅读+ 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图/文蔡希中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各地都在探索如何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建设与运营,为同样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湛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湛江作为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众多,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走出深闺,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潮汕非遗展示馆给出了精彩答案。

  创新展陈:

  让非遗从静态到动态

  潮汕非遗展示馆打破传统的静态展陈模式,采用多种创新手段,让非遗“活”起来。在展示潮汕传统建筑技艺时,不仅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嵌瓷等实物展品,还通过1:1比例仿制的潮州从熙公祠门楼,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潮汕建筑的魅力。同时,利用多媒体AR增强技术,观众只需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建筑搭建过程的动画演示,以及这些技艺背后的历史故事。在潮剧展示区,不仅陈列着潮剧的服饰、道具,还设有潮剧戏服试穿戴系统,游客可以挑选喜欢的角色,穿上冠帽袍服拍照打卡,亲身体验潮剧文化的独特韵味。

  再看湛江,拥有雷剧、傩舞、人龙舞等众多独特非遗项目,在展示上可借鉴潮汕经验。例如,在雷剧展示方面,除了展示雷剧剧本、戏服、脸谱外,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观众戴上设备就能“走进”雷剧演出后台,了解演员化妆、道具准备的全过程,甚至可以选择不同角度观看雷剧经典剧目演出。在傩舞和人龙舞展示区,可设置互动体验区,邀请专业艺人现场教学简单动作,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舞蹈的独特魅力。还能通过3D投影技术,将傩舞、人龙舞的表演场景投射在展厅墙壁上,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氛围。

  多元融合:

  非遗与旅游、教育的无缝对接

  潮汕非遗展示馆所在的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将非遗展示与旅游、教育等功能紧密结合。旅游方面,凭借独特的建筑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游客来汕必打卡的景点,与周边的潮汕古村落、历史街区等旅游资源形成联动,打造出完整的文化旅游线路。教育方面,展示馆与学校、社区合作,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学生和居民参观学习,还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培养大众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湛江在推动非遗发展过程中,也应注重多元融合。旅游上,以赤坎古商埠、雷州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将非遗展示馆融入其中,打造“非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模式。例如,在赤坎古商埠设置非遗体验店铺,游客在游览古街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吴川泥塑、廉江竹编等非遗技艺制作过程,购买特色非遗文创产品。教育层面,湛江市内学校可将雷州石狗雕刻、遂溪醒狮等非遗项目纳入校本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到非遗展示馆开展研学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技艺培训,让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本土非遗文化。

  产业孵化:

  让非遗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潮汕非遗展示馆设有文创展示区,汇聚了众多以潮汕非遗为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从传统工艺品到现代时尚单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实现了非遗的经济价值转化。同时,展示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帮助他们对接市场资源,开展非遗项目的产业化运营,如潮汕美食制作技艺通过品牌化运作,开发出一系列预制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湛江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完全有潜力打造非遗产业。例如,吴川飘色、湛江傩舞等项目,可开发相关的动漫、影视、游戏产品,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业。对于湛江特色美食类非遗项目,如湛江鸡、雷州白切狗等,可借鉴潮汕美食产业化经验,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开发预制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让湛江美食走出广东,走向全国。此外,还可举办非遗文化产业博览会,邀请全国各地的非遗企业、传承人参与,搭建非遗项目展示、交易、合作的平台,推动湛江非遗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