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著作巡礼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至今,笔者仍对电影《风声》结尾顾晓梦的独白感到震撼:“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得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80年前,亡国之祸迫在眉睫,无数革命先烈仍选择用自己的血肉扛起一个民族的未来;80年之后,我们铺平时光的褶皱,以笔墨铭记历史,感受岁月,直面未来。
新中国成立至今,涌现出了大量关于抗日战争的书籍。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多家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书籍,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
◆《铭记中前行:抗战英烈事迹选》
作者从新华社“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中精选文章,配以人物图片和经典语录。该书力求全面、生动地展现英烈生平和事迹,收录了众多抗战英烈的事迹,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将领,以及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英雄群体。这些英烈们在抗日战争中,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例如杨靖宇在极端艰难条件下坚持战斗,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直至壮烈牺牲,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殉国,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英勇跳下悬崖。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勇士为掩护地方群众和党政领导机关安全转移,与千余名日伪军战斗,全部壮烈牺牲。
◆《全民族抗战(1937-1945)》
由学者孙志华、孙潇、齐鲁共同著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叙述客观,真实还原抗战历史原貌。语言生动流畅,既能描绘宏大战争场面,又能刻画细节。此外,书中选配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与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历史。全书重点从“七七””事变写到抗战胜利,完整串联起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程。书中既展现了正面战场淞沪会战的惨烈、武汉会战的战略博弈,也呈现了敌后战场东北抗联的艰苦卓绝、百团大战的雷霆之势。同时,还介绍了苏联空军志愿队、美国飞虎队等国际力量的援助,以及太平洋战场局势和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影响,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书中大量珍贵史料源自抗战将领的亲身经历与忆述,为抗战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填补了诸多历史研究的空白区域。特别是对鲁苏战区敌后抗战等以往正史中较少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丰富了抗战历史的研究素材。
◆《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
中共七大启示录》
鲁迅文学奖得主丁晓平创作,是作家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入选了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25年是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背景下,该书旨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让读者读懂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书分为6个篇章,标题均来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和讲话,包括《众星何灿烂,北斗住延安》《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等。书中以问题为导向,分别解答了中共七大为什么延迟17年召开、为什么搞整风运动、为什么要作历史决议等6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大量运用回忆录等档案材料,在保证整体史实准确的基础上,从读者关切点展开,运用大量细节强化可读性。鲜活的历史记录不仅在读者心中重新鲜活起来,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历史资料和研究视角,也为普通读者了解党的七大提供了立体认知框架。
◆《远隔重洋的呐喊: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由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救国时报》为核心,系统收录其前身《救国报》及后期与《先锋报》合办的《救国时报》中反映东北抗战,特别是东北抗联的相关报道。书中摘选了杨靖宇将军的《东北抗日联军呼吁关内军政领袖枪口一致对外建立抗日联军》等抗日文告,登载了东北抗联将士节衣缩食捐资办报等感人事迹。还选编了陈云同志与报纸主要创办人吴玉章积极筹措办报的经过。同时,重点摘选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正义主张。
◆《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
是秦基伟撰写的个人战争日记实录,2013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共969页。以编年体形式收录1939年8月5日至1953年5月23日期间原始日记,涵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三大历史阶段,包括抗日战争敌后游击、百团大战;解放战争平汉战役、挺进中原、淮海战役;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重要历史亲历。该书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日记原貌,保留了如“知得”“会报”等一些“不合规范”的文字和无标点符号的大段文字,展现了秦基伟从农家少年成长为名将的真实轨迹。书中还附有历史照片与手稿影印件,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当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忠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主打书籍,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气魄提供了鲜活的支撑,浩然之气永远回荡于世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