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潮起吴阳见小林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6版:阅读+ 百花       上一篇    下一篇

  □伍爱辉

  吴阳的海总在涨潮时漫过记忆的堤岸。当木麻黄的影子斜斜切过青石板路,我踩着盛夏的热浪走向吴阳客厅,檐角的风铃正把海风译成叮咚的方言——这里藏着小林老师写给故乡的家书,封皮上印着一行字:“我想我是海”。

  展厅的门像半开的蚌壳,刚迈进去就被一片蔚蓝拥住。竹编的浪涛从穹顶垂落,篾片的弧度藏着潮汐的密码。阳光穿过缝隙时,地上便跳动着细碎的波光,仿佛两千个吴阳的清晨在此汇聚。那些水墨海鲜图在墙上洇开,石斑鱼的鳞甲泛着宣纸特有的柔光,虾蛄的螯钳还保持着弹跳的姿态,连蚝壳边缘的咸腥味都像刚从浪花里捞出来。

  “这是我妈煮杂鱼汤的火候。”一位戴斗笠的阿婆指着画框呢喃。图中砂锅腾起的热气里,小杂鱼们正以不同的姿态游向碗底:有的舒展如绸,有的蜷曲似弓,最调皮的那条马鲛鱼,尾巴还翘在汤面打旋。旁边的文字说:“鲜是会逃跑的精灵,要趁它不注意时一口咬住。”忽然懂了为何离乡的人总念着海味——那些在齿间爆开的鲜美,原是故乡最顽固的指纹。

  散文墙前围满了低头细读的人。泛黄的老照片里,少年小林蹲在沙滩上画海,浪花正漫过他的凉鞋。配文写道:“吴阳的海平得像块玻璃,能照见云的影子在水底练字。”我伸手触碰照片边缘,仿佛摸到了三十年前的沙粒,它们曾黏在那个画画少年的裤脚,后来跟着他走遍千山万水,终究在故乡的展厅里落了脚。

  墙根的渔网装置在风里轻轻摇晃,渔网上的浮子叮咚碰撞,像在数着归人的脚步。有幅漫画里,母亲正站在码头眺望,海浪在她脚下织着银线,每道波纹都写着“等你”。这让我想起巷口卖烟丝的阿伯说的:“吴阳的海从不说想念,只用潮声把牵挂送到很远的地方。”

  二楼展厅有片游动的银河。几千片银色鱼形装置从天花板垂落,每片鳞甲都印着不同的地名:维也纳的咖啡馆、佛罗伦萨的石板路、京都的樱花树……它们以吴阳为起点,朝着四面八方洄游,像一群被乡愁牵引的候鸟。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小林漫画去过的地方。

  最动人的是那尾“湛江鱼”,鳃部拓着红树林的纹路,鱼尾沾着硇洲岛的火山灰。它停在装置群的中央,周围的鱼群都朝着它的方向微微倾斜,仿佛所有远行都是为了更好地归来。这让我想起海边的老渔民说过:“鱼认得回家的洋流,就像人记得母亲的呼唤。”

  转角处撞见炭烧生蚝的漫画,炭火正把蚝壳烤得嗞嗞作响,蒜蓉在边缘结成金黄的铠甲。画旁的纸条上,有人用钢笔补了行字:“阿叔的烤炉总在黄昏支起,火星子溅在沙滩上,像未灭的渔火。”忽然闻到空气中飘来熟悉的焦香,原来展厅外的巷子里,真有位阿婆守着炭炉,蚝肉在壳里鼓起时,海风吹过都带着奶香味。

  互动区的打卡章前排着长队,孩子们举着明信片等待盖戳,印章落下时,纸上便开出朵浪花。有个扎蝴蝶结的小姑娘,非要在帆布鞋上盖满吴阳的海,她说要让学校的同学知道,她的家乡有会开花的浪。这多像当年的小林啊,把海的模样画在课本角落,让远方悄悄住进少年的心房。

  暮色漫进吴阳客厅时,蓝色灯光突然亮起,整面墙都荡漾起粼粼波光。穿堂风卷着渔网装置轻轻摇晃,竹篾的影子投在地上,像谁在反复书写“家”字的笔画。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脚够墙上的打卡章,她的裙摆扫过地面,扬起细小的光斑,恍若打翻了星星的糖罐。

  “小时候总问海的那边有什么,现在才知道,最想的还是海这边。”穿白衬衫的大叔对着漫画喃喃自语。画中老者坐在礁石上,面前的大海平得能接住月亮,配文是:“所谓远方,不过是故乡装在行李箱里的模样。”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几个孩子正围着“竹编浪涛”捉迷藏,他们的欢闹声撞在墙上,又弹进窗外的夜色里——那里,吴阳的海正托着满船星光归来。

  文创区的帆布包上印着吴阳的海岸线,有顾客指着某个拐点说:“这是我家老屋的位置。”旁边的阿姨在挑明信片,每选一张就念出上面的句子:“海是倒过来的天”“乡愁是会发芽的贝壳”。收银台的姑娘说,这些天卖得最好的是印有“吴阳的海”的笔记本,很多人买去写给故乡写信,仿佛纸上真能长出浪花。

  离开展厅时,买了个印着“我想我是海”的帆布包。走出大门才发现,吴阳客厅的墙角嵌着块古砖,青苔从砖缝里探出头,砖面上“成化年间”的刻痕还清晰可辨。原来这座装着现代艺术的建筑,早已把根扎进了故乡的年轮里。

  晚风掀起帆布包的衣角,里面仿佛装进了整片吴阳的海:有赶海人留下的脚印,有灶台上跳动的柴火,有少年笔尖的浪花,还有此刻正落在我肩头的、带着咸腥味的月光。忽然明白小林老师为何说“记忆像海”——那些漫过岁月的思念,终究会在某个潮起的时刻,把所有游子轻轻托回故乡的怀抱。

  回望吴阳客厅,竹编浪涛在夜色里泛着微光,像座浮在乡愁上的灯塔。远处传来归航渔船的汽笛,一声,又一声,像在应和展厅里那行字:“所谓故乡,就是无论走多远,总有片海在等你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