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通
一年前,《湛江晚报》开设《水井头漫谈》专栏。作为朋友,我替主笔邵锋感到骄傲,作为曾经担任《湛江晚报》总编辑的资深报人,我感到自豪。我对专栏成功走过一周年表示祝贺。
专栏名字定为“水井头漫谈”,有编辑和作者的用意,从中隐喻文章整体风格的倾向性。熟悉赤坎的人都知道,赤坎民主路广州湾商会会址附近,有一口老水井,虽年代久远,居民至今还在使用,这个老物件对于赤坎老街,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具有象征意义。
之前,我在给支贤教授的“知然漫语”专栏文章结集的《清响》一书作序时讲过一段话,觉得借用到这里也相当合适——重点是“漫”,一是题材的广泛性,漫无边际,家长里短,心理微澜,啥都可以写。二是行文的随意性。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娓娓道来,东拉西扯,于无趣处聊出趣味,聊出哲理,聊出感悟。比世界更加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漫”是以庸常的烟火和人心的幽微作为底色的。
邵锋在书香节上的创作分享会的标题是“笔尖下的烟火人间”,主打词是“烟火”,即是接地气,有烟火味,专栏中的许多文章,既是时代微澜,亦是社会百态,这里面选材的侧重点是烟火味。而且,在这些充满人间烟火味的文章中,写老街题材的特别多。如《街头流行汉服》《喜见雷剧唱响老街》《让老街在活态中传承发展》《让名人在老街活起来》。日常题材类也占有一定分量,如《喝茶的乐趣》《鲜美养生的湛江菜》《喜洋洋忙过年》《“春班”锣鼓响起来》等等,有一部分则是“纯文化类”,如《湛江文化心理刍议》《理念决定出路》《让审美回归本性》《文化是老街的灵魂》《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生活的艺术化》。还有一些文章是写外地题材的,如《在北京坐公交》《西藏的天空》等。此外,有个别篇章是写乡村的,如《穿梭于城乡之间》《美丽庭院果飘香》。
我还说过——“在作家队伍中,我只佩服两类人。一种是写长篇的,一种是开专栏的。写长篇需要宏大的叙事能力。开专栏则最少需要丰富的阅历、开阔的眼界,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善于捕捉一闪而过的东西,并挖掘出司空见惯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内核,另外,还要有比较丰厚的知识储备。至于过硬的文字功底,则是所有的作家都需要具备的。”
回头看《水井头漫谈》这个专栏,同样具备题材广泛的特征,假如还有什么特征的话,那就是文字的朴实性,节奏的舒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