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观水
一个30余户人家的小村子,能闻名粤西,自有其不凡之处。
村子叫赤里村,位于吴川市塘?镇西南部,与茂名化州市杨梅镇交界,全村200余人。2017年,乡贤杨松捐资逾1.8亿元拆除旧村,统一规划兴建35栋红墙别墅及配套公寓,并无偿分给村民居住。该村因此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先后获评“湛江市特色乡村”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如今常常吸引不少旅游大巴到访,影响力持续扩大。
初秋,近晌午时,驱车驶入赤里村面前的杨松大道。不久,一座花岗岩牌楼便矗立于眼前。楼额之上,刻着“赤里村”3个鎏金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熠熠生辉。4根敦实的门柱刻着两副楹联,其中之一便是:
“山清水秀春盈大地,物阜人丰瑞满神州。”
穿过牌楼便是赤里村文化中心。文化中心规模大,包含三部分:一栋三层文化楼、一座中心舞台、一个大广场,广场两侧延伸出两条文化长廊,辅以相关附属设施。
广场两侧的文化长廊,恰似两册厚重的典籍,无声承载着赤里村绵延的文韵。
左侧长廊铺展着千年诗卷——从《诗经》“关关雎鸠”的纯真,到《楚辞》“路漫漫”的求索;从李白“飞流直下”的逸兴、杜甫“安得广厦”的沉郁,到苏轼“大江东去”的旷达、李清照“寻寻觅觅”的婉约,再至元曲及近现代诗词。102首诗词名作镌壁生辉。静立廊中,我恍惚看见屈子行吟泽畔,谪仙醉揽明月,少陵忧叹秋风。
右侧长廊则铺陈着千年翰墨的瑰丽长卷。漫步其间,篆书古朴、楷书端庄、行书流畅、隶书典雅、草书狂放,诸体皆备。欧阳询之险峻、颜真卿之雄浑、柳公权之骨力、赵孟頫之秀美,四大家的字迹虽为拓本,却生动展现出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引得众多书法爱好者驻足观赏、流连忘返。正门处,《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朱柏庐治家格言》等经典被精心镌刻,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每一笔每一画都承载着古老智慧与传统美德,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和感染。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来到呈扇形的杨时文化广场,杨时是赤里村及周边杨氏宗亲的先祖。广场中央立有杨时的大型雕像。作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他倡道于东南、重教兴学,“程门立雪”的典故更是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扇形背景墙由40块绿云石组成,雕刻着杨氏家族的发展脉络,先祖的治学精神与品德风范,都化作这一笔一画的雕刻,无声地滋养着后人。站在这里,能真切感受到赤里村人对文脉传承的执着与敬畏。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往里走,便是一排排新颖而有序的别墅了。这些别墅是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标准户型的。35栋别墅全部为三层半结构,每栋含四厅八房一露台一天台,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别墅式样设计新颖别致,外墙贴着橙红色的饰砖,门前有停车位,屋宇之间留有绿化花坛。
赤里村的别墅群,固然壮观。但真正打动我的,是这里无处不在的文韵。诗歌长廊流淌的千年诗韵,书法长廊镌刻的翰墨精神,杨时广场展现的先贤风骨……它们不是摆设,而是村民精心守护的精神家园。
离开赤里村时,回首望去,夕阳西下,金色的霞光温柔地铺满了整个文化广场。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散步,孩子们或追逐嬉戏,或驻足吟读诗文。夕阳的余晖温柔地笼罩着他们的身影。
回到牌楼前,我不禁吟起牌楼上的另一副楹联:“赤子创新村亦邑亦乡成胜境,里人居雅舍兴家兴业绘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