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虽然是散文的一种,但它与散文的不同,在于它生活中立足于日常,于日常的心情、感悟滋生着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于现象之中杂以议论,散散点点,形成文篇,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其中妙语佳句滋润心田的温暖。
支贤的随笔集《清响》,正是在理趣之中,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搅动与回声。它或直面人生剖析世态,或采摘点滴抛出议论,在散谈中启人心智,在婉转多折里隐喻一事一物的微言大义,时见有闪烁的警句在灵动中流出,看似偶然的一瞥一思一事一议,然恰恰是世俗风情、社会症候的万般变化,社会问题,人生哲理,琐事风俗,亲情友谊,几乎均在笔下囊括,溅起你心田的波澜。
《牧云台》是一篇放逐心灵的随记。“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牧云台》最好的注脚。这是因为,“牧云台”的“领空”是“无限的”。身居20多层高的阳台,当然前可以极目远眺,上可以纵横天宇。而与云的关系,作者一忽儿可以是诗意的驾驭,一忽儿又会是持鞭评判的审美者。在这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云动牵引起作者心动的情境,更可看到心动挥洒起云的种种变幻无穷的舞台般姿态。阅读至此,我们也才会明白,何以篇名不叫“驾云台”,而称“牧云台”。牧者,真是心为主,灵为神,于整篇的气势,也就成了天上人间的雄阔之境。
以故事引出场景,以场景生发议论,是本集的又一特色。《喜欢比爱轻》,以鱼与鸟的故事,说出了一个被遮蔽的道理:喜爱跟美,不在一个水准上。《炭火的温暖》由家里的炭火炉子,引出当年或小时候的一段故事,虽然已成永不可复制的往事,但那一份温馨,一份真挚,一个成长中的家庭,便跃然纸上,让人依稀能看得见炭火在炉底发红发热的生命奉献,木炭的劈啪声与茶炉口在水沸滚时夹杂热气冲冒的嗞嗞声,引发你无穷的遐思。尽管这情境已经渐行渐远,但支贤的笔却又让它重新烙红了我们日渐苍老的心灵。
一篇好的随笔,不在于语词如何地雕琢精美,有时偏偏是曲折而不直意反显效果。《下午茶的时间》,便是这样的好篇章。明明写的下午茶,却又说“这里的下午茶与茶无关”。由茶的下午,引出与茶无关的下午茶时间,却又始终围绕茶在说东道西。说白了,就是能艺术地打发发呆的半天时间。在作者的笔下,东进西探,左出右入,分明又是茶香飘飘,诗意缭绕。而《煮饭的人》则更绝。平时常见的那店那菜那花色,在支贤的描述中,竟成了一盆盆色味不一、吊人胃口的名菜佳肴。以朋友圈晒出美味为由头,《煮饭的人》为我们推出了一道道你先前一定品尝过,过后便忘得一干二净的那些饭菜鲜果,一道菜便是一个审美,一片场景就是一个生活的片断。支贤巧妙地借用苏东坡“即便是生活艰苦,也能玩出花样来”的典故,为我们道出生活中的哲理,同时,也一下提升了本篇的思想高度。同样,《溜缝》以溜缝这么一个习俗之饮,为我们留下了“父亲细心的准备和烟熏火烤的制作过程”,而这个“过程”,又“表达”得如此的“深沉”,这便是支贤的笔力。由此生发,《正味》原来是“事物本身的甘美”,便一下把整个集子的文质,实实地提上了一个层次。《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由发酵的食物慢慢地腐烂,又让鲜味诞生,说出了被多少人所忽视的食物与时间上的关系。《南瓜的味道》回忆中洒下点点遗憾,却又让《烤黄豆》里爷爷的耐心,奶奶的“火候”,做着遗憾的弥补。由此延伸至《肥美》,从一块小小的油渣,引出了历史上困难时期人饥饿时的心态,以及虽然贫困但仍然热闹多味的社会风情,这样的随笔,有时简直就是一份史料。
支贤笔下札记里的含蓄,有时又往往镶嵌在精致的一二文句之中。如《花样年华》,“白瓷碗里飘着小绿叶子,清甘袅袅,汤也婉约起来”,先呈白对绿的色差之比,再现“准味觉”(未尝之前的对汤的审美视觉之感)的感觉和汤的动态,一下便让人惬意起来。由此点出如今城里餐桌上菜肴凸显的几多野菜,实是小康生活美因所致。自然,生态+无农药污染,又是何等地重要,所以,这里虽无多言,却又是为如今乡下新鲜蔬菜,道上了一百个叫好的充足理由。于此,“在餐桌上可以呈现它们的花样年华——把春精致地包裹在野菜里”,所议就显然不是野菜本身的小事啦。
野趣横生在兴致的行动里,是本集的又一靓色。若把有关几篇连起来阅读,则野趣真是各各有别,显示出了本集与众不同的特色。《野炊记趣》里,趣与味是在“无数山羊的蹄印”和“两边青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中找到的。在“各种野花野菜沐浴着小雨,冒着叶尖,摇曳自在”中,烤羊的香味如一声长啸从远处飘来。作家为我们掀开的审美场景是:越来越近的淳香,还有一丝淡淡的焦香味,“张狂而霸道地侵入鼻息,侵入到肺腑”。好一个“张狂”,一下便勾勒出食欲的强烈形象。真乃诱惑灵魂的词句,引人入胜。《咬春》的标题,首先就别致逗人。春是可以咬的——这不啻是在书写春的又一种审美。文中谈的是春饼,实则是融豆芽、菠菜、韭黄、大小蒜、土豆丝、胡萝卜丝于一体的一个大饼。如此的大饼,加上春茶一杯,那份野趣,自然已是早早地跨界而溢逸了。
当然,文人守持是本份,《掉进读书的坑里》,说的是晒书,深入的是诱导:讲纸质阅读的重要,讲深度阅读的价值取向。而《流淌着诗的河》,则以清溪和河岸为诗,在诗中阐述清溪的诗意,诵吟河岸的诗情。作者由秋浦上历史的诗痕,说到现实富硒的新诗源,由山水的重读,到当下诗意的诠释,实实在在地告诉着我们,这个地方,“从不缺少诗歌”。
《你的蛙儿子回家了么》,在本集中是与《牧云台》遥相呼应的两篇扛鼎之作。如果说《牧云台》是一篇放逐心灵的抒情美文的话,那么,《你的蛙儿子回家了么》,便是一篇颇具社会性深沉思考的哲理小议论文。作家借以“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机会”给一些人和家庭,以“拟人化、情感性的产品令人们能够得到与真实类似的陪伴”的说明,恰恰是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弘大的新景迭出的社会现象图景。是的,有的家庭子女已经出外读书,有的家庭,子女已定居国外,更有的家庭,或突然遭遇子女失踪、或猛然惨逢灭顶灾祸…如此的困境,任何安慰和社会援助,有时都是无力的。这时恰恰出现了智能的高科技蛙儿,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产儿”。当子女的情感,因为求学、拼搏、生存等等诸多因素,他们虽然对父母依旧有很深的情感,但事实上又在与父母的情感渐行渐远的时候,蛙儿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新的现象,若以胡塞尔的现象学而论,它就是一种新的现象学。作家支贤以开阔的视野,描述着这件新鲜的事物。又以深沉思考的笔触,帮助阅读者辨析着这样新鲜事物的社会呈显。“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这是本文的重点,请注意,它为父母的爱与子女之爱的关系,作了新的诠释——说“别离”,这不是沮丧,更非消极。《你的蛙儿子回家了么》,为我们的阅读打开了哲思的大海:这是一种看似悖论的大爱,是弥散中的别样变异与浓缩。我们的生活有荣有枯,然这种爱基本不受此牵掣,在生活的热闹或沉寂里,它走着自己心灵的路。
这就是《清响》的胜读之处。
(王学海,一级作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