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崔彩玲)8月16日下午,南国书香节湛江分会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讲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陈华清在湛江书城金沙湾店多功能厅,以其小小说集《我在紫薇树下等你》《带你去看海》等为例,与现场百余名作家、读者分享创作心得,解读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故事,探寻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一起学习如何将生活点滴转化为动人文字,让日常的“柴米油盐”升华为文学的“诗与远方”。
小小说:
生活的艺术再现
“提到小小说,大家首先想到什么?”陈华清以互动提问拉开讲座序幕。当听到观众回答“难懂”“作家专属”时,她微笑着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母亲的心思》和《都是为了爱》。“这些故事的原型,可能就发生在各位的家中。”她举例道,“母亲装病留女儿”“父亲再婚遭反对”等情节,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亲情故事。
陈华清认为,生活是一座蕴藏写作密码的宝库,解开它们,就能让平凡日子长出文学的筋骨。
创作“三步曲”:
从观察到表达
讲座中,陈华清详细讲解了将生活转化为文学作品的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是观察生活。她建议创作者从身边熟悉的人物写起,比如“嘴硬心软的母亲”或“固执的父亲”。她说,在《母亲的心思》中,只写了母亲打针时闭眼的样子、偷偷存的伙食费存折和留给我的玉手镯三件小事,就完整呈现了母爱的故事。
其次是提炼细节。陈华清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在《母亲的心思》中,她写母亲打针时“飞快闭上眼睛,嘴角抿成一条线”,这比直接写“母爱伟大”更有力量。她还分享了《安然的转机》的创作过程,将生活中单亲妈妈收到汇款的故事,艺术处理为“稿费疑云”的情节反转。
最后是艺术加工。陈华清传授了三个实用技巧:记录“没说出口的话”、抓住“跟着人的物件”、写出“不完美的真实”。每个人家里的旧毛衣、父亲的老烟斗,都能成为故事的“引子”。
互动体验:
即兴创作显身手
讲座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在陈华清的指导下,观众们尝试用100字描写“父亲学用智能手机”或“母亲吃剩菜”的场景。一位读者这样写道:“父亲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指尖在屏幕上戳了又戳。接通视频后,他慌忙把镜头转向窗台的茉莉:‘你妈种的,开了。’——原来他记得我上周随口说想看花。”
“这就是生活的密码!”陈华清点评道,“不需要华丽的辞藻,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
文学启迪:
人人都是生活的记录者
“我们不必当专业作家,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就能发现:自家的饭桌、楼下的公园,全是故事的密码。”陈华清总结道。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许多观众意犹未尽,围着陈华清继续探讨写作心得。
本次活动由湛江市委宣传部为指导单位,湛江市作家协会、湛江市新华发行集团、湛江市小小说学会、湛江市作协儿童文学与校园文学专委会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