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影元文化等共同出品的《中国奇谭》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正在热映,上映14天票房超8亿元。在新片众多的暑期档,该片为何能赢得观众认可?
◆根植传统,探索故事新表达
《西游记》,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影片故事借用了“西游”的框架:4个“草根”小妖,假扮唐僧师徒组团西行,踏上一段荒诞离奇、笑泪交织的取经之旅。
“创作时我们明确要讲一个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导演、编剧於水表示,影片主角没有选用动画片中常见的动物,而是聚焦西行路上默默无闻、少人问津的“草根”角色,最终选定的黄鼠狼、蛤蟆等,契合了本片“无名之辈”的主题。
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认为,短片中主人公仅停留在“离开浪浪山”这一选择上;而长片中其生存需求更强烈、目标更明确,所以组团“踏上取经路”。
西行路上,“草根”取经团获得沿途众人认可,逐步建立“取到真经”的信心,也逐渐明白什么是善恶对错,不断成长。“影片最后,主人公们真正遇上‘九九八十一难’中的一难。他们被迫取舍,选择坚持出发时的信念,捍卫尊严与正义。”
取材自传统文学经典,作出新的阐释表达,观众从中获得新的认知与体验。
◆观照当下,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一部孩子看笑、大人看哭的电影”“有泪点、笑点、燃点”……电影如何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共情?
“人物角色要立得住。”总制片人、策划李早认为,小人物的身份设定更贴近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家更能感同身受,产生情感认同。
电影借鉴喜剧作品常用的身份错位桥段,产生了较强的喜剧效果。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影片关于4个无名之辈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蛤蟆精起初投机取巧,最后选择与团队共进退;猩猩怪一开始缺乏主见,到最后坚定认为自己是齐天大圣,是团队中的理想主义者;黄鼠狼精从“说话不过脑子”到懂得独立思考、坚守立场;小猪妖则是务实勇敢、有上进心的带队人。
“主人公们或许有缺点不足,但他们真诚勇敢、有血有肉,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修行,活成自己的英雄。”於水说,这般接地气的小人物叙事视角,更能激发观众从作品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潜心创作,营造中式审美意蕴
继承传统画风。电影传承了上美影的创作风格,保留了动画“中国学派”的艺术性和绘画性,借助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和线条,大处写意、小处写实,营造东方美学的独特氛围。
追求表达创新。听觉上,唢呐、竹笛与电子音效混搭,现代技法与中国民乐融合;视觉上,强调光影和色彩的运用,贴合当代观众的观影偏好。
陈廖宇用“笔墨意‘镜’”四个字总结了电影的美术制作——“我们用笔墨和画意去构造更加电影化的镜头,借此来叙事和呈现”。
浓郁中国风、东方韵的表达,是影片获得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