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玲
《水井头漫谈》是邵锋在《湛江晚报》开设的文学专栏。一年的时间里,邵锋用自己的笔洋洋洒洒地给聊了50多个有深度又非常有趣的人间烟火话题。我看过他很多的漫谈文章,作为老朋友老同事,在他的文章中,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亲切,一种可以共鸣的情绪邂逅。
邵锋十多岁就到了湛江读书,毕业后一直在湛江生活工作,这里已然成为了他真正意义上的家乡。从少年、中年,他一直用一种不急不缓的,宽容憨厚的人生态度关注着他每每走过的街道,吃过饭的茶楼,接触过的人群,以及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这些在他心底里留下美好记忆的,在他的笔端下成为最好的文学倾诉。
他用思考写赤坎老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同样,文化也是老街的灵魂。古老的建筑、飘香的美食固然吸引了众多游客,但文化体验才是老街最具魅力之处,也是持续吸引游客的核心因素。烟火气是赤坎老街的生命力所在,须精心守护并将其延续下去。如此,才能让老街真正活下去,这无疑是对老街最鲜活、最本真的传承。要把握商业开发与老街保护发展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商业开发,对承载历史文化的老街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在创新商业业态的同时,保留老街独有的历史韵味,实现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双赢。
老街是邵锋最喜欢的地方,他的工作室就在老街,老街的来来往往,风风雨雨,都镌刻在心底深处。在这篇文章里,他用了“灵魂”两字,一下子就把历史所赋予老街的灵魂东西勾勒出来,让人们对老街的新生充满了希望,让这座历经历史沧桑的老街散发出深刻的由来已久的魅力。
他用热爱写雷剧:邵锋是雷剧科班出身,从小就喜欢雷剧,热爱雷剧,他演过雷剧,写过雷剧,雷剧作为雷州半岛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展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却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美丽的哀愁: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雷剧在城市演出面临困境,观众群体逐渐萎缩,剧团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剧团主要到农村演年例戏、神公戏,生存处境艰难。所以,当他在老街现场看到雷剧热热闹闹地唱起来时,他欣然写道:10月1日国庆节那天,我在赤坎老街观看了雷剧表演,聆听到雷剧悠扬的曲调在老街回响,令我感到非常欣喜。他为雷剧而忧,为雷剧而喜,写出了一个艺术家的情怀,特别难得可贵。
他用眷恋写美食:湛江菜原汁原味,烹饪方式多以清蒸、水煮、白灼等为主,少放调料,尽显食材天然美味,务求食材原始的风味,让食客品尝到食材的天然鲜美。然后他笔锋一转:我到全国各地旅行,也乐于品尝当地特色菜肴和风味美食,在享受和满足味蕾之余,感觉那些菜品,有的辛辣刺喉、有的甜腻黏喉、有的油炸燥热、做法繁杂。相比之下,还是觉得我们原汁原味的湛江菜好。它那新鲜美味,总让人心底怀有一份眷恋,堪称人间美味。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单纯的美食,而是一种记忆深刻的乡愁,只有对家乡无比热爱才会拥有这种情绪的感慨。
他用宽容写北京公交车:北京的公交车,就像一张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交通网,将整个北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像是一座移动的城市看台,载着乘客在北京这座城市中穿梭,体验着它的包容、繁华与温情。邵锋去年在北京体验公交车的时候,我恰巧也在北京。和北京的公交车相比,我们湛江的公交车确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在邵锋的笔下,我们看不到抱怨,看到的只是,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进步,我们的湛江将会更加美好。
他用情感归宿写西藏:那是一片从未见过的澄净湛蓝,仿佛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毫无瑕疵地镶嵌在天地之间。望着这片天空,内心的浮躁与喧嚣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仿佛心灵得到了洗涤。站在山顶,感受着呼啸的山风,望着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一种渺小感油然而生,却又让人的心境变得无比开阔。无论是你或我,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们总觉得一颗心无处安放。邵锋的《西藏的天空》,让我们突然发现,世界不是浑浊的,人性也不全是丑陋的,在这片纯净而神圣的天空下,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向往的世界,同时也可以找回历尽沧桑仍然纯洁干净的自己。
“水井头”是我们湛江赤坎老街的一个文化符号,邵锋将它扩大化,延伸到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他把水井头当茶几,井水为香茗,和我们讲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聊着自己的情绪感慨,所见所想,有感而悟,漫谈人间烟火的林林总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像他在《喝茶的乐趣》里写到: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安逸,慢慢品味杯中的乾坤。邵锋在水井头沏的这杯茶,芳香四溢,而茶水杯中的乾坤就是“水井头漫谈”的生活原本,也就是我们所经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