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抒写诗意滨海之城与蓝色大海的故事

日期:08-17
字号:
版面:第3版:阅读+ 书香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有幸阅读了黄旭先生的散文集《滨海之约》,受益匪浅。该书聚焦于湛江及徐闻的风情和发展,着力抒写美丽的滨海之城。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港之城”;第二部分是“绿色徐闻”;第三部分是“生态徐闻”。未开卷,封面就吸引了我,“滨海”意象跃然纸上。湛江是滨海城市,三面环海,是中国沿海岸线最悠长的一个城市之一。徐闻是滨海小城,也是三面环海,海岸长达372公里。封面是蓝色的,意味着湛江与蓝天、白云、大海、贝壳、红树林有关,与美景、美味、美食、美人有关。

  翻开《滨海之约》,仿佛推开一扇朝向雷州半岛的落地窗。通读《滨海之约》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知识渊博、涉猎广泛,书中收录的111篇散文大致勾勒出湛江大海或者与大海有关的风土人情。

  湛江,是一个拥有内湾的城市,一湾两岸,城在海中,海在城中,是一个用手可以抓住海风,用心可以数出多少涛声的地方。生活在港城的作者笔耕不辍,写了赤坎老街,写了霞山历史,写了南三岛星星,写出了海湾的美、海湾的柔情、海湾的百花盛开,海湾的赞美之歌。

  读着《滨海之约》,让我看到了“海边有座古色茅草屋,屋内住了一户打鱼人家”立体图景,触碰到了那个年代的气息与浪漫。作者写九洲江、鉴江、鹤地水库、赤坎江、渔港公园、绿塘河、白茅海、南极村、登云塔、菠萝的海,写得诗情画意,写得淋漓尽致,写到黄昏,写到落日。在一片孤独的海边,那个曾经年少的他奔跑在沙滩上,追着风,风一层一层的从他身上掠过。

  一个人热爱土地,才会写出土地的温度、暖意。作者写到徐闻菠萝的海,简洁到极致,极致到有悬念,让人大致看清他来到这儿,感知这儿的人情风貌,最后文笔一转“我想安静的成为这儿的一株菠萝”,他把土地的苦难写成美。大地的美从未改变,改变的是心境,或许人的一生快乐、痛苦、幸福、悲催是与参照物比较出来的,万事万物每一天每一刻皆尊崇“时间”轮回,卸下背光,直面未来,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月亮。他把种植的菠萝用美学的方式勾勒出来,让美学在农业方面有了新的叙述,寻找红土地的菠萝,也在寻找内心的菠萝,心如景,景是心,一步步是景,一步步也是心的铺陈。把静止的生态农业上升为美的信仰追求,或许是茫茫尘世中清静人生的建构,也是心灵的突围。大地中的海和帘幕中的海犹如时间和空间拓宽了文章广度,最后再用艺术手法填补了干瘪的土地印象,如此而来,就烘托出了栩栩如生的菠萝的海画面,让人惊叹不已。

  作者写到红树林,通过海滩、海鸟、鳗鱼、潮汐,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一片大自然自我觉醒与成长,他说“浪花是寿命最短的花朵,但它们从未真正凋谢”。生在海边的我们可能无数次经过红树林,无数次用脚丈量的距离,却忽略了这有趣的大自然景象,沉迷在现代的忙碌中。对于这有趣的大自然红树林画作,反而在作者的笔下,如一面洁白的镜子,照射出了美好的心情,美好的愿望,美好的人和事。显然,红树林展现出宽阔的天空,绿色的枝叶,属于所有年龄段的色彩,教会我们审美、责任、爱与感悟,我们每一个人永远记得画一幅属于自己的画作。

  书中最动人的,是作者对“海与人”关系的细腻解构。在描写徐闻六极岛的章节里,没有停留在六极岛海岸线的视觉奇观,而是聚焦于渔民与海打交道的情景:“碧蓝的海面上浮着一座座海上‘行宫’,有小屋、小狗和海鸟。”这种将自然景观与渔民生活情境绑定的写法,让每一处岛内的人和景都有了可触摸的温度。作者在书写整个海岛的时候,是带着一种非常安静的、平和的心去描写的,以散文特有的形式,记录着这儿一片片的故事,记录着这儿一次次的等待,记录着渡口的甜言蜜语,记录着人与海的命运共同体,天然形成永久乡村自然博物馆内的椰子树、木麻黄、野花、蔓藤,不自觉的为海岛书写,不自觉的为新农村立传,不自觉的为赶海的人喝彩。当我们看着这些景色铺垫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出了乡村,每一个人都走不出乡村,也许这就是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最大精神财富。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窥探到了湛江沿海乡村社会美好生活的变迁。正如作者说的“这是生命的天堂,万物的灵魂得以在此安歇”。

  合上书页时,窗外,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似乎滴落在海平面上,如一颗颗珍珠漂浮,光彩夺目。忽然明白,《滨海之约》真正的魔力,在于它让读者知道:湛江及徐闻不仅在雷州半岛的版图上,更是每一个向往幸福与追求梦想的人心中之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