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炎炎夏日里,坐拥一树浓荫,坐对一池碧水,再泡一壶绿茶,就着几页书卷,酷暑里便悄然沁入一丝别样的清凉。
晚饭后,我总爱把自己安顿到书房那把塌陷的旧藤椅里。斑驳的阳光透过纱帘,在地板上织就细碎的光影。桌上的绿茶氤氲着清香,指尖划过书页,沙沙作响,便像是打开了清凉世界的开关。前阵子读迟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书中那座用冰砖砌成的房子,仿佛在文字间透着丝丝的凉意。当读到主人公跟着企鹅漫步雪原,我仿佛也踩在了咯吱作响的积雪上,连窗外的蝉鸣都变得遥远,燥热的空气里竟真的飘来雪的清冽。
若说北方的雪带来清冽,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则氤氲着水汽的清凉。一本《边城》,湿漉漉、水淋淋的,流淌着湘西茶峒那潺潺不息的溪水。沈先生笔下,“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一个水汽氤氲的世界。还有那个眸子如溪水般澄澈的翠翠,守着渡口,盼着傩送,她的爱情像山间的晨雾般纯净,悄然漫过读者的心,带走了所有燥热。
翻读《避暑录话》,宋代文人的消暑雅趣让我心生向往。欧阳修在书房里与千卷诗书对坐,让墨香驱散暑气;苏东坡自酿蜜酒,与友人谈天说地,谈笑间暑意全消;王安石骑着毛驴,在山林间枕书而眠,任松涛入耳,与清风明月相拥。这些画面总让我想起上周周末,在江心岛新落成的图书馆里遇见的那位老先生。他戴着圆框眼镜,面前摆着一杯凉白开,旁若无人地读着《浮生六记》。他像一尾沉入深潭的鱼,周遭孩子的嬉闹声、空调的嗡鸣声,都没能惊扰他半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清凉,就藏在这份心无旁骛的专注里。
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草叶上的露珠、树梢间的微风,都带着乡间特有的清凉。那些关于孤独与安宁的文字,如同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冲走了夏日的焦躁。最让我触动的,是他描写夜晚听风的片段——原来静下心来,风穿过窗棂的声音,也能成为一首消暑的曲子。
读书消夏,不仅是对抗酷暑的良方,更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用短视频填充碎片时间,用社交媒体驱赶孤独。唯有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那些藏在书页间的清凉,是古人的智慧,是作者的哲思,更是浮躁世界里的一味清心丸,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依然保持内心的澄明与通透。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我而言,书中更有一片清凉世界。这个夏天,不妨放下手机,暂别喧嚣,在墨香中寻得一份清凉,在文字里遇见更好的自己。毕竟,当我们学会在书中安住身心,酷暑便不再是束缚,而是感受清凉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