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旅散文?就是用脚步丈量文化遗存,将文化(历史和现实)和旅游得以最融洽地碰撞,进而引领更多的读者去发现、去探究、去实证书籍和现实的罅隙,进而对此感受加以饱含深情地书写,便是。
朱湘山的《如是人间》便是文旅散文的代表之作。
自由的脚步像散文一样自由而有目的地穿行在大地上,现实的目光透过山河表象,触摸历史的温度,倾听历史的回响。朱湘山来到旅顺口,他不像打卡网红一样,轻轻掠过这片海和礁石,他看到了眼前的“风景”,也看到了风景背后的历史烟云,他用笔触在小心翼翼地勘探:百年以来,谁把热血洒在这里,谁把耻辱蒙羞此处,谁为此地雪耻?他翻开了历史、翻开了档案、翻开了旅顺口的外衣,触摸到了它的肌理,他为这里的一座房屋立传,为这里的一条沟壑立传,他为一座船坞立传,他倾听那一场战争的厮杀之声,他寻找厮杀声中的重要人物的身影,宁静的海滩让一个孤独的旅人看到了历史文化,诉诸笔端,令人唏嘘。
所谓的文化旅游,就是在风景的背后找寻人的价值和意义。再好的风景也只不过是风景,而风景的欣赏者、创造者、发现者才是文化的主体,有了这个前提,文化旅游才有了根基。此其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人。他来到鼓浪屿、来到赣州、来到漳州、来到海口、来到南昌、来到瑞金、来到歌乐山……他听到的是正义的声音,看到的是真理的化身,触摸到的是热血,他邂逅了苏轼,遇见了辛弃疾,偶遇了林语堂,碰到了林巧稚,碰到了无名的红军烈士,他穿行在历史和现实之间,重新检视今天和昨天的纽带,发现未来的路径,这才是文化旅游,也是寻根旅游,他在寻找民族的根脉和历史的根脉,以此启示未来。
文旅的核心不是旅,而是文。文的根脉在何处?在更加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需要逆时间和空间之河流去探究。更遥远的地方在哪里?在阳关,在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在一棵芨芨草上、在一丛骆驼蓬里,在唐诗、汉赋和金戈铁马之中;在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在祁连山,也在天山,在雪山,也在草地;也在拉萨的榆树,在青藏公路,在西藏兵营,在千户苗寨,在小毛湾的新四军烈士纪念馆。文化何用?是血脉,也是筋骨,是脚步的方向。
终究要回到自我,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行。这位自诩为“漂泊的人”在继续漂泊,终究回到了故乡的门口,石库门水库的晚风中,一位孤独的老人散发着烟草气息,在等他归来;笪家湖的柳树年轮里还刻着邻家老人的絮语;鼓浪屿空荡老宅,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与当下再三叠印,所有关于亲情的书写,都是一场试图在时光河流里修筑堤坝,重返往日的旅行。
尽管在朱湘山看来这是一场无奈的“徒劳”,但是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在这场旅行中得到圆满的吗?文旅亦如此,文旅散文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