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一枚生蚝如何成为“国字号”名特优产业?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7版:新闻+ 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日前,遂溪县农业农村局正式收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据湛江日报)

  当“遂溪北潭蚝”捧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这枚从北潭港红树林边长大的海味,完成了从滩涂特产到“国字号”品牌的跃升。它的蜕变,不仅是一枚生蚝的逆袭,更是湛江特色农业从“养得好”到“卖得好”、从“有特色”到“成产业”的鲜活样本。

  北潭蚝的“硬核实力”,藏在那片6000亩红树林里。九洲江与杨柑河在此交汇,咸淡水交融的独特水域,加上红树林天然的“生物滤池”作用,让这里的海水富含微生物与矿物质。养殖户恪守“慢养出精品”的古训,竹排吊养三年,让生蚝在自然馈赠中沉淀出“肥嫩脆甜”的独特风味。专业检测数据更具说服力:氨基酸总量达7.10g/100g,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比普通生蚝高出三成——这不是偶然,而是生态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的必然。

  一枚生蚝能叩开“国字号”大门,背后是政企协同的“组合拳”。市级统筹规划,将其纳入特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县级深挖“中国第一甜县”品牌势能,让生蚝与地域IP深度绑定;镇级锚定“生蚝小镇”目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激活2万余亩养殖基地;帮扶工作队则架起产销桥梁,通过电商、展销让北潭蚝走出湛江。这种“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机制,让小特产有了大品牌的成长沃土。

  如今的北潭蚝,已不是简单的农产品。6万吨年产量、5亿元年产值、带动万人就业,占据珠三角近三成市场份额——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从养殖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国字号”认证的落地,更打开了升级新空间:建刺身级养殖加工基地,搞红树林生蚝主题旅游,创区域公共品牌……从“养蚝卖蚝”到“品蚝游蚝”,北潭蚝正撬动三产融合的大格局。

  从滩涂里的“海味”到乡村振兴的“引擎”,北潭蚝的故事证明:守住生态底色,踩准品牌节奏,攥紧协同合力,寻常农产也能闯出名堂。这枚生蚝的“国字号”之路,正是湛江农业向优而行的生动展示——把绿水青山护得更好,把特色产业做得出彩,乡村振兴的答卷定会写满更多“鲜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