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湾灯光秀、赤坎老街非遗巡游、霞山粤曲集市、经开区人龙舞、徐闻菠萝节、廉江樱花音乐节、遂溪江洪镇龙舟赛、吴川飘色……“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的湛江节奏,正成为市民游客的新期待。(据《湛江日报》)
湛江的“鲜美”,是双维度的精彩叙事:既是山海馈赠的味觉盛宴,更是文化浸润的精神飨宴。从金沙湾灯光秀的璀璨到赤坎老街非遗巡游的厚重,从徐闻菠萝节的丰收欢歌到遂溪龙舟赛的千年鼓点,湛江以“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的文旅节奏,将“鲜”与“美”的辩证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前者是创新与传承碰撞的活力,后者是烟火与人文交融的温度。
文化之“鲜”: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赤坎老街的“非遗巡游”将雷州石狗、吴川飘色等民俗符号转化为可互动的街头艺术。游客不仅能观赏匠人制作木偶戏道具,还能体验醒狮点睛仪式。这种“活态传承”打破了非遗的博物馆式困局,赋予传统文化年轻态的表达。经开区的人龙舞融入现代灯光特效,将传统祈福仪式升级为视觉奇观,单场活动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爆款”话题。
节庆IP化,实现从单一活动到产业链的延伸。徐闻菠萝节从农产品展销会蜕变为融合音乐、文创、旅游的综合性IP。2025年推出的“菠萝盲盒”衍生品,结合当地火山岩地貌与菠萝卡通形象,一周内售罄10万份,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40%。廉江樱花音乐节引入“樱花限定美食”,如樱花虾饼、红树林蟹酿,让“舌尖上的节庆”成为二次传播的载体。
科技赋能让历史“鲜活”起来。金沙湾灯光秀以军港舰艇为背景,用全息投影重现广州湾商埠历史,将法式建筑与现代滨海风情叠加叙事,满足游客拍照需求的同时,隐晦传递城市记忆。霞山粤曲集市通过AI语音交互技术,让游客与虚拟“名伶”对唱,传统艺术在科技中焕发新生。
烟火之“美”:市井与人文的温暖交融。小摊贩里藏着大民生。霞山粤曲集市不仅保留着老艺人手打鱼丸的摊档,还引入年轻人创业的“非遗咖啡”。一杯加入蟛蜞汁调味的“咸鲜拿铁”成为打卡爆款。这种“土洋结合”的市井生态,既保留了本土味觉符号,又创造了新消费场景。吴川飘色巡游沿途的临时摊位上,婆婆们兜售的蛤蒌粽与网红直播间的“即食装”同步上线,传统美食借力电商走向全国,让市井温度构筑城市引力。
遂溪江洪镇龙舟赛的划手多为本地渔民,赛事期间自发组织“龙舟饭”宴请游客,用花蟹粥、沙虫汤诠释“靠海吃海”的朴素热情。这种“主人翁”意识,让游客感受到超越景区服务的真诚。经开区人龙舞的排练场面向居民开放,孩子们可参与“迷你龙”表演方阵,文化传承从“观赏”变为“浸润”。夜经济2.0从“亮化”迈向“情境化”。金沙湾滨海夜市的“熄灯时刻”别具匠心——每晚10点后,摊位统一改用渔灯照明,海浪声搭配疍家民谣,营造出“渔火点点”的怀旧氛围。这种“克制的美学”,成为抖音“最治愈夜市”评选的冠军。
如何让“鲜美”可持续?平衡商业与原真性是关键。雷州羊肉煲非遗传承人李叔担忧:“游客想要‘拍照好看’的改良版,但老食客只认原汁原味。”湛江划定“双轨区”:赤坎老街核心区坚持传统工艺,周边新开发区鼓励创新,避免文化失真。从“网红”到“长红”需长效运营。针对“昙花一现”的网红景点,湛江建立“文旅IP库”,对徐闻菠萝节等成熟活动实施“五年培育计划”,每年更新30%内容。2025年新增的“菠萝艺术装置展”,邀请艺术家用废弃果皮创作,既环保又延续话题性。全域联动破解“冷热不均”。通过“湛江文旅一卡通”整合散落资源,游客参加霞山粤曲集市可兑换经开区人龙舞的VIP席位,形成“东海岸看秀、西海岸品鲜”的闭环体验。2024年该卡带动二次消费比例提升至58%。
“鲜美”是湛江递给世界的双面绣。当硇洲鲍鱼的鲜甜遇见人龙舞的铿锵,当老街的蟛蜞汁香混入电子音乐的鼓点,湛江证明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既在于敢以“鲜”破局的锐气,更在于愿以“美”留客的诚意。这里的每一场活动,都是山海与人文的共谋,是历史与未来的握手。或许,正是这种“鲜”与“美”的共生哲学,让湛江在千城一面的文旅赛道中,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