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湛江日报

《南京照相馆》很“热” 南京市档案馆很忙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5版:阅读+ 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南京市档案馆迎来了一股别样的“寻根热”,很多市民来到这里查询祖辈档案。

  01

  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许多人的照片都没能妥善保存下来。而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创建于1946—1948年的南京户籍档案卡,提供了一次与祖辈“重遇”的机会。

  南京杨思娴的太爷爷去世比较早,她对太爷爷的长相没有印象,在南京档案馆找到太爷爷的档案后,杨思娴很是感动,“看到太爷爷鲜活的照片,心里面感触很深,眼泪都下来了。”

  80年前的登记照片,太爷爷眼神清亮,一袭长衫、一副圆框眼镜,干净、体面。工整的毛笔字写着,他是一位“电灯匠”。尽管从未谋面,但杨女士透过档案看到,他们拥有着相似的鼻子和轮廓,也能真切体会到血脉相连。

  02

  最近两周,随着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不少像杨女士这样的南京市民,也来到南京市档案馆查询祖辈档案。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有一位老人是子女带着来的,查到了他父亲的一张民国户籍卡,老人当时很激动,说从来不知道父亲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

  南京市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处工作人员介绍,民国户籍卡是2006年南京市公安局在浦口区的一个仓库中发现的,部分卡片已经虫蛀或者霉烂。移交给南京市档案馆后,工作人员进行了4到5年的大规模修复,最终形成电子档案,面向公众开放。

  目前,户籍卡共有154万张,查询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被查人要确定在1946-1948年居住在南京城区;同时,申请者要尽可能提供包括姓名、出生日期、住址、职业等在内的信息,便于他们筛选、对比。

  03

  家史即国史,每个家庭的经历,组合起来也就是国家的历史。

  南京市民李先生这些年一直在做自己的家族史。他曾听说过,太爷爷家里是做绸缎生意的,家里有四张织机,能够养活近三代人。但是因为日本侵华战争,整个家族的贸易都被阻断,生活变得非常艰难。李先生讲述,当时他家的房子被日本人强制征收了,这次在档案馆查到了当时被日本人征收的记录。

  南京市档案馆宣传教育处工作人员讲述,档案馆展柜里展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户籍卡,其中有一张是夏淑琴老人的。今年已96岁的她是东京国际军事审判法庭上的证人,证明了她当年生活在南京,是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证据。

  据统计,自7月23日以来,南京市档案馆总计接待查档者6000余人,最高一天达到1200人。起初,大家可能只是因为好奇,自己的祖辈长什么模样。从那些泛黄的户籍卡中搜寻到的信息,却还原出一个个具体家庭的遭遇。它们是南京大屠杀的旁证,透过一双双祖辈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们遭遇暴行留下的创伤,更看到了他们眼中不曾被磨灭的骨气。

  南京市民张彩云:我太爷爷在1937年的时候,参加过抗战。他把小汽车捐出去成立了一个汽车小分队。那么艰难的时候,那么多的南京市民,同仇敌忾一起抗战。

  这些意外保存下来的“青春特写”,不仅填补了家族记忆的空白,更成为动荡年代里普通人坚韧生命力的无声见证。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