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喜迎十五运,健康湛江行”的旋律响彻港城,南海之滨的湛江正借着全民健身的热潮与全运会的东风,让本土文化在体育激情中愈发鲜活。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脚步渐近,这场体育盛会不仅点燃了全民运动的热情,更给湛江带来了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的机遇——借全运舞台激活文化基因,让八方来客在观赛之余,爱上这里的山海风情与人文底蕴。
全运搭台:
让文化家底“亮”出来
承办全运会赛事,能让全国目光聚焦湛江。宜兴靠越野赛的“绝美赛道”让竹海风光出圈,温宿用自行车赛串联起雪山峡谷,这些案例都证明:重大赛事从来都是展示地方文化的最佳舞台。湛江的文化家底本就丰厚——徐闻汉代遗址的船纹瓦当,印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帆影;遂溪醒狮的铿锵锣鼓,藏着岭南人敢闯敢拼的精气神;吴川飘色在细竹竿上演绎的民间故事,是流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连街头骑楼的砖缝里,都嵌着百年商埠的繁华记忆。
以往这些珍宝藏在深巷人未识,全运会正好提供了集体亮相的契机。就像成都双流在赛事期间把蜀绣工坊搬进赛场周边,湛江可以在体育馆外搭起醒狮展演台,让观众看完比赛转身就能看见艺人们扎制狮头的精巧手艺,甚至能亲手触摸狮头绒毛;在媒体村布置贝雕展,用本地贝壳拼出的港湾图景,比任何宣传册都更有说服力;还可在运动员班车必经之路,用壁画还原硇洲岛灯塔守护航船的百年故事。当运动员在检录间隙被醒狮的金鳞闪到眼,当游客在排队入场时被贝雕的光影吸引,这些不经意的文化细节便会在心里种下种子,让赛事带来的“流量”有了转化为兴趣的基础。
文旅唱戏:
让山海风情“活”起来
体育赛事的“流量”留不留得住,关键看有没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体验。温宿的峡谷音乐节把演唱会搬进丹霞地貌,让游客在摇滚声里记住了天山的壮阔;宜兴在越野赛期间配套文旅市集,让选手跑完步还能带走一把刻着赛事LOGO的紫砂壶。湛江的山海之间,本就藏着无数这样的融合可能。
可以精心设计“观赛+探海”的特色线路:上午在奥体中心看武术散打比赛,感受刚劲有力的拳脚功夫;下午乘船去特呈岛,听老渔民讲疍家人“以海为田”的往事,看他们用祖辈传下的方法织网捕鱼;傍晚回到金沙湾,在落日余晖里尝一口现烤的海鲜。把赛事场馆与文化地标巧妙串联,就像重庆黔江用马拉松赛道串联起土家吊脚楼,让游客在动静之间触摸城市的文化肌理。
更要在细节处下功夫:可在运动员住宿区的早餐里加一份木叶夹,用糯米包裹椰丝花生的香甜,配上本地老茶铺的柠檬茶;在媒体中心设置“湛江味道”体验区,让记者们在写稿间隙能尝到蛤蒌饭的独特香气。这些舌尖上的细节最是勾人,能悄悄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让“一日观赛”自然变成“三日慢游”。就像游客在温宿听完音乐节总会多留两天逛逛峡谷,在湛江,或许有人看完比赛,还会特意多待几日,就为了赶上周六的赤坎老街市集。
品牌筑基:
让城市记忆“留”下来
全运热度不是一阵风,更该成为湛江文旅品牌深耕的“金钥匙”。贵州肇兴借环雷公山自行车赛打响“侗乡秘境”品牌,赛后仍有游客循着赛道再来探访;温宿在环塔拉力赛结束后,把观赛点改造成自驾营地,让赛事热度持续发酵。湛江要做的,正是把全运会带来的关注度,转化为长久的品牌认知,让“湛江记忆”在人们心中扎根,成为清晰可感、值得回味的文旅符号。
可像吴川飘色那样“动静结合”:“动”的方面,趁全运会热度推出“湛江文化使者”计划,培训导游用醒狮的“采青”招式讲解城市历史,让游客知道醒狮的腾跃里藏着开拓精神;“静”的方面,把赛事吉祥物与贝雕、坭兴陶结合,开发能带走的“文化伴手礼”,如刻着全运会会徽的贝壳风铃,挂在窗边就能想起湛江的海风。
更重要的是用新媒体放大声量,就像宜兴靠小红书博主的“徒步攻略”吸引回头客,湛江可以邀请参赛选手拍一条“运动员眼中的湛江”vlog,在训练间隙逛吃赤坎老街;鼓励游客在抖音分享“全运观赛+文化体验”的短视频。当“来湛江看海,更来看醒狮起舞”的印象深入人心,当游客回到家乡后还会对着朋友念叨“那碗蛤蒌饭太香了”,全运“流量”才算真正变成了文旅“增量”。
全运会是契机也是考验,考验的是一座城市能否用好文化纽带,把短暂的关注变成长久的眷恋。当来自全国的游客带着对赛事的记忆离开时,还能记住醒狮的威风、贝雕的璀璨、疍家渔歌的悠扬,记住火山岩烤海鲜的烟火气,湛江的文旅“增量”就有了可持续的动力。借全运之火点燃文化引擎,这座南海明珠必将在体育与文旅的双向奔赴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