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治街道民强社区,有一条特殊的道路——团结路。它地处四个自然村的交会处,附近常住居民超过两万人。然而,多年来,这里却因多家物业公司管辖边界不清,陷入了“管理真空”。流动摊贩乱摆卖、道路拥堵、消防通道被占用、燃气罐随意堆放、私拉电线、垃圾堆积……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居民投诉月均超过10件,社区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挑战,民强社区以“社区主理,睦序共生”为核心理念,成功破解了城中村“管不好、活不了”的治理难题,既守住了安全秩序的“底线”,又留住了民生烟火的“温度”。
党建引领 找准治理方向
“以前这条路,下午四点多就开始堵,推着婴儿车都过不去。”在团结路附近住了二十多年的王阿姨回忆道。
更让人忧心的是,沿街密集的摊贩,让能够通行的道路宽度不足2米,远低于4米的消防标准。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随意堆放的燃气罐、私拉的电线,更如同隐藏在社区的“定时炸弹”。面对困境,民强社区党委下定决心:必须彻底破解团结路治理难题!
社区党委牵头成立了团结路夜市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统筹多方力量参与。他们创新性地将整治工作分为调研规划、试点整治和集中整治三个阶段。
“我们推行‘三查四访’,全面摸排摊贩底数和场地条件,科学划定固定摊位。”专班工作人员介绍。在试点整治阶段,他们优先规范条件较好的摊贩,严格落实管理要求。而在集中整治阶段,则实施“三个一批”分类治理策略,推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多元协同 凝聚治理合力
如何平衡居民、摊贩、商户等各方的利益?民强社区创新实施了四轮推进机制。
第一轮,广泛征集民意;第二轮,强化组织联动;第三轮,组织协商共治;第四轮,完善长效机制。通过四轮会议,社区不仅制定了《摊贩经营公约》《摊贩承诺书》,还创新引入“夜市红黑榜”机制。“上了红榜,社区还给我们颁发‘好商家’牌匾,这是对我们诚信经营的肯定。”一位摊主自豪地说。
社区投入资金实施硬件改造,完成1050米标准化摊位划线、安装500个防撞地桩,还建设了特色灯光门楼。针对路面坑洼问题,各股份合作公司自发注入资金进行全面修补。更重要的是,社区在关键点位安装了6套高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人流、车流和环境状况,智能识别占道经营等问题。截至目前,已成功处理30余次预警事件,有效弥补了人力监管的不足。
同时,社区还成立了“夜市文明守护队”,建立双值班制度,形成“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结果反馈”的管理闭环。
从“脏乱差”到“网红地”
如今,团结路夜市已焕然一新。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居民投诉率下降超50%,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更令人欣喜的是,夜市带动夜间消费增长35%,新增就业岗位108个,昔日的背街小巷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摊贩小刘欣慰地说:“没想到失业半年后,我能在这里稳定经营,社区不仅给我们划了固定摊位,还提供这么多保障,让我重新找到了生计出路。”
王阿姨也高兴地表示:“现在晚上散步再也不用担心拥堵和安全问题了,还能顺便买点小吃,生活便利多了。”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黎敏海/文 记者 蔡维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