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我亲身感受到光明科学城的创新活力”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B05版: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马世鑫(中)和她的团队。

今年7月,肿瘤免疫学专家马世鑫博士正式加入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该院引进的又一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她曾在耶鲁大学和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专注免疫细胞表观遗传与代谢机制,多项成果发表在《Sci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国际权威期刊。

近日,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娓娓道来回国心路历程。她表示,选择加入深圳医科院,正是看中了这里“科研无忧”的环境、国际先进的平台设施以及与临床高度契合的发展战略。

取得科研成果后毅然回国

马世鑫于2017年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其培养模式为苏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联合培养。之后她远赴重洋,先后在耶鲁大学和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免疫学家Susan Kaech教授。在美八年间,她长期聚焦免疫细胞表观遗传与代谢调控机制,在T细胞抗肿瘤与抗感染功能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发现。

回国前,马世鑫已在索尔克生物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助理,拥有稳定的科研岗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尽管如此,她依然决定回国发展。“其实我做博士后期间,就一直思考未来发展方向。”马世鑫回忆道,“虽然美国的一些学校也在考虑之列,但我通过与回国同学交流和了解国内近况,发现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魄力和速度非常惊人,有赶超美国的趋势和决心。”

被光明科学城创新活力吸引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深圳医学科学院时,马世鑫表示,这是经过多方比较后的理性选择。她曾经参观过国内多个知名科研机构,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优势,但她最终被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环境所吸引。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2025年初参观光明科学城和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经历。“我当时非常震撼,这边的仪器设备平台非常先进,和这边的老师交流后,我发现学术氛围也非常好,大家的科研合作性非常强。”马世鑫对光明科学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我亲身感受到了光明科学城蓬勃的创新活力。”她表示,这里不仅汇聚了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更在构建一个“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种独特的平台优势与协同氛围,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马世鑫认为大湾区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湾区有很多医院,深圳医学科学院本身也和国内知名医院建立了联系,可以提供丰富的临床样本资源,让我们能够从临床发现问题,在基础上解决问题,再把机制应用到临床。”她还指出,深圳作为年轻城市,其审批流程更加高效,绿色通道更快捷。“这边的医生也注重科研,基础科研人员与医生的交流更加顺畅,这样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光明区聚集了大量生物医药企业,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除了细胞治疗,我们发现的分子机制可以开发小分子抑制剂或激动剂,可以与本地公司合作开发,同时促进产业发展。”

马世鑫还提到,光明区对人才非常重视,“刚到这边就有各种人才服务帮助我们申请配套政策,真的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她现在住在实验室对面的小区,生活非常便利。

努力探寻肿瘤免疫新疗法

马世鑫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肿瘤免疫领域,特别是T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和营养代谢机制。她通俗地解释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免疫学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身体如何抵抗外来病毒细菌,保持健康的一个防御系统。特别是在肿瘤和病毒感染情况下,如果免疫细胞能够正常发挥功能,就可以清除这些病原体。”

她进一步解释道,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疗法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在临床上取得了突破,但仍然存在明显局限性:“目前只有30%左右的患者对免疫治疗有响应,而且部分响应患者最终还会复发。这说明光靠免疫检查点自身不足以重新激活T细胞功能。”

马世鑫团队的研究聚焦于探索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功能被抑制的机制,特别是从营养代谢角度寻找新的激活策略。“我们想知道,在细胞层面上,我们给细胞提供什么营养可以激活其特定功能。这不仅可能带来更简单的治疗方法(如饮食疗法),还可能大幅降低治疗成本。像CAR-T治疗在国内一针要100万元,普通人难以负担。”

马世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发现一些膳食补充剂或饮食方案,帮助人们在平时就维持免疫细胞的最佳状态,这样在肿瘤来临时,免疫系统不会很快被抑制,能够持续发挥作用。”这种从治疗到预防的思路,体现她对科研实用性的追求。

马世鑫表示,她最大的科研理想是能够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真正造福患者。“虽然我现在做的是基础研究,但我特别希望将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国内的整体环境更加开放,深圳医学科学院作为新兴研究机构,与青年医生或医院合作的机会更多,能帮助我更有效地实现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她相信,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和决心”的城市,她和团队能更快实现科研理想。

“科研无忧”让科学家更专注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医学科学院打造的“科研无忧”新机制。该院以提升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构建了覆盖引、留、育、用的全过程人才服务体系,通过深度集成人才服务资源,强化部门协同,深化流程再造,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马世鑫刚入职深圳医学科学院两个月已经深切体会到了这一机制的优势:“在这里有了专门的科研助理,所有行政事务都可以由助理帮忙解决,我可以完全专注于科研,不用为一些杂事烦恼。”

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医学科学院共有19名首席研究员,其中包括多名中外院士,博士80余名。随着更多像马世鑫这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医学研究机构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动力。

光明新闻记者 雷云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