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 王娟老师
一、背景与意义
1.少年情怀总是诗——初中生读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写道:“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青少年时期带有天然的浪漫与热烈,其情感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青少年拥有尚未受规训的创造力,其思维更接近诗歌的跳跃性与意象性。故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具有天然的诗意重构能力。
2.古诗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核心矛盾:古诗文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时空隔阂,导致文化认同感薄弱、学习兴趣不足。
3.诗词教育的时代价值
帮助青少年抵御现代生活的浮躁,构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理论框架
沉浸式学习理论是核心理论支撑:借助沉浸式体验模式,将诗词与历史场景、生活美学结合。
三、实践探索
(一)以批注式阅读为入口,读书会为出口,开展诗歌读书交流会
1.做好唐诗阅读计划
2.唐诗阅读会案例分享
(1)选定阅读内容
依据学情和时间顺序分“初阶”“中阶”和“高阶”再次编选《唐诗三百首》
推荐阅读《唐诗里的衣食住行》《蒋勋说唐诗》《先读唐诗再旅行》
(2)师生共同阅读,诵读积累并做批注赏析(历时三个星期分两个阶段)
①摆擂赛。组织学生识记积累唐诗,分初阶、中阶、高阶三个层次。
②梳理诗歌内容,仔细批注,从意象、意境、炼字、情怀、思想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3)确定研究小专题:各组讨论确定研究主题(第四周)
讨论交流前期积累的古诗词——阅读推荐的相关资料——确定唐诗专题研究的角度(如研究唐诗里的文化,又包括衣、食、住、行,唐诗里的情感、精神、意象、语言等等),对诗歌进行二次整合筛选,上报研究成果,教师予以反馈并指导,以促成学生由浅层阅读走向深层阅读。
(4)组织诗歌阅读交流会
组织读书会的推进模式大致经历“积累——内化——输出”。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全程参与,要把学生扶上路,助一臂,推一把,陪一程……
(5)读书会分享创新策略
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构建沉浸式诗词场景:如角色扮演表演诵,学生从扮演初唐的王勃到晚唐的黄巢,以此感受唐诗之美,并加深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又如变换角度朗诵,用英语朗诵《长干行》,用客家话朗诵《登高》,用粤语朗诵《静夜思》等。
十二宫格考查诗词积累的“火眼金睛”
小品演绎、改编课本剧进行角色体验:如学生读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就将之改写成《一个宫女的自述》,并在交流会上亲自扮演这个角色。
曲径通幽——破解唐诗中的文化密码:如“以诗为证”,跨越千年破解唐人吃得有多么奢侈。
①生鱼脍(见杜甫《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②浑羊殁忽(杀鹅去毛,清除内脏,填入调料,将鹅置入羊腹中,缝合后烤羊,羊肉烤熟后,将羊弃掉,仅食羊腹中的鹅)
③鹅鸭炙(阅读的相关诗篇:孙元晏《庾悦鹅炙》、韩翃“下箸已怜鹅炙美,开笼不奈鸭媒娇”、李贺“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等)。
诗词“创可贴”——实现审美再创造:如将英文诗歌实现古典诗歌形式的转化:
烟雨微茫君言喜,却持罗伞倚兰亭。夏日高挂恍若醉,偏享阴凉怕日侵。
秋风阑珊转朱阁,急掩窗扉面遮巾。情丝柔肠总犹疑,唯恐鸳鸯离别心。
(二)以项目为舟,以生活为洋,开启唐诗项目式深度学习探索
开展诗歌读书会是以提升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为立意的诗歌阅读实践探索。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项目式阅读则又是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立意的诗歌阅读实践探索。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这里分享一个项目式案例:唐诗中的精神山脉——追寻诗人的足迹与风骨。
1.项目核心驱动问题
唐诗中的“山”(如秦岭、终南山、蜀道之山、庐山等)仅仅是自然景观吗?它们如何塑造了唐代诗人的精神世界,又为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精神符号?
2.项目目标
(1)能力目标:批判性思维与探究能力:
分析“山”在不同诗人、不同境遇下所承载的多元象征意义(如障碍、归宿、信仰、理想、人格象征等)。
跨学科整合能力:将文学与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领域进行关联学习。
创造力与表达能力:以现代艺术形式诠释和表达对古典诗歌的理解。
(2)情感与价值目标:在感受唐诗的永恒魅力的同时,体悟唐代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的豁达、坚韧、超脱等精神品质,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养分。
3.项目周期 持续3周
4.项目阶段与活动设计
第一阶段:入项活动——山之初印象(1周)
活动:“一首诗,一座山”启动课。
第二阶段:知识与能力建构——攀登诗山之路(1周)
活动1:
地理上的山。各小组结合历史地图册唐朝诗人行踪研究本组“目标山脉”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秦岭为华夏南北分界线)。
活动2:
诗中的山。精读核心篇目,完成“诗歌解码单”:
意象分析:诗中的“山”有什么特点?
情感揣摩:诗人对“山”是什么态度?
象征探究:这座“山”代表了什么?
活动3:
山中的人。探究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
活动4:
山魂之凝练。引入儒释道思想:探讨“兼济天下”的儒家之山与“独善其身”的道释之山之间的精神差异与统一。
第三阶段:探索与创作——重塑精神之脉(1周)
各小组选择一种最终产品形式进行创作,需清晰阐释其作品如何体现对核心问题的回答。
产品选择建议差异化选择。学生的产品大致有:
“诗路心旅”艺术作品展(绘画、雕塑、装置艺术),作品配上唐诗及一段深刻的解读文字。
“古今对话”创意视频:利用AI技术,让杜甫穿越到现代,围绕“山”展开一场关于理想、挫折与人生的对话。
“精神山脉”主题小组文集:关于“现代人如何寻找精神之山”的议论文章。如李煜昕同学撰写的小论文《唐诗里的山:一座会说话的千年雕塑——在诗人的文字间触摸山的呼吸与心跳》还获得了宝安区初中生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四阶段:反思与评价(持续全程)
学生撰写个人反思日志:“我从这个项目中学到了什么?哪座‘山’最触动我?它给我的现代生活带来了什么启示?”
四、总结与展望
诗的疆土开发不尽,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所以我们对诗歌阅读以及阅读指导的探索也是无穷的,永远新鲜、有趣的!在智能时代里,AI技术辅助探索诗词情境生成、元宇宙虚拟诗会等前沿形式,让这千年诗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