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我心目中的贝多芬

日期:09-27
字号:
版面:第A10版:湾区教育·少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高三(1)班 陈恺茜 指导老师:徐磊

在我心目中,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能在极度割裂与困顿的人生境遇中,积蓄起如洪涛般磅礴的力量。而今天,十七岁的我作为一名音乐生,在聆听了王大立教授那堂震撼心灵的《我心目中的贝多芬》大课后,心中激荡起新的思考与回忆。

小时候曾经读过介绍贝多芬生平的相关书籍,纵观贝多芬的一生:童年笼罩在家庭的可怖阴影下,艺术巅峰时惨遭失聪的致命打击,晚年又承受养子背叛的绝望。一个有着如此惨痛经历却又享有至高荣誉的灵魂,在年幼的我眼中,只觉得他充满悲情,令人单方面怜悯。如今,我才领悟,这恰恰是伟大艺术家复杂人格的熔铸过程——它饱满、丰盈,闪耀着精神的光辉,绝非单纯的凄惨。

小学二、三年级时,音乐课上我是老师的专注听众之一。当讨论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时,我大声喊出“乐圣贝多芬”的名字,赢得了一丝小小的骄傲。在校园音乐节上,我用小手风琴懵懂地拉奏《欢乐颂》,那时只觉得,这位名叫贝多芬的“聋人”让我收获了长辈的喜爱。那些轻快的音符初次跃入耳畔,在不经意间为我带来了简单纯粹的快乐与力量。因此,童年时我心目中的贝多芬,是代表着最直接、最澄澈音乐浪漫的钢琴家。

到了五、六年级,身处业余琴童们为考级证书“死磕”的年纪,我与贝多芬再次相遇。弹奏着《小奏鸣曲》的我,总是眼巴巴望着专业组的学长学姐们激情演绎《悲怆》《黎明》等世界名曲,心中充满了向往。

直到十五、六岁,踏入高中校园并选择了音乐道路,我与贝多芬结下了更深的缘分。老师终于布置了我儿时梦寐以求的《黎明奏鸣曲》。或许是因为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抑或是对与钢琴重逢的加倍珍惜,当我再次面对贝多芬的乐谱,聆听熟悉的音符时,《黎明》的开篇旋律,竟真在脑海中徐徐展开了一幅画卷:黎明的曙光温柔升起,继而迸发出万丈光芒,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奇景。后来查阅资料才知,这首奏鸣曲本身并未被贝多芬命名,“黎明”之名源于后人从乐谱的字里行间、从流淌的音符中,解读出他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与对生命炽热阳光的态度,从而提炼出的“黎明精神”。

那一刻,我心中充盈着满足——为历经多年终于能稍稍触摸到贝多芬精神的一角:在痛苦中坚守信念;也为他的音乐所昭示的人生观所动容:以赤诚的热忱拥抱生命;更为他音乐中蕴含的磅礴力量所震撼:那雄浑的情感冲击与遒劲的精神鼓舞力。

如今,我来到艺校,认真聆听了王教授的《我心目中的贝多芬》一课。这堂让我对古典音乐爱意愈深的大课中央,最震撼我的一幕是:身着正装、意气风发的王教授,神情肃穆庄重地站在音乐厅正中,手捧着贝多芬的唱片全集。教授说,这唱片“很沉很沉”,我不禁思绪翻涌:这四四方方的盒子,承载的可是沉甸甸的文化瑰宝,是贝多芬波澜壮阔的一生啊!当唱片转动,庄严恢弘的交响乐响起,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精雕细琢的音乐魅力,也目睹了他跌宕起伏的生命长卷。

笔尖流淌间,我忽然想到,贝多芬音乐的力量,还在于它生生不息的传承。我听闻这样一条传承的脉络:贝多芬传于车尔尼,车尔尼授于李斯特,李斯特影响至拉赫玛尼诺夫,再经谢耿教授,终传至今日的王大立教授。从浪漫主义的滥觞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从维也纳的海利根施塔特小镇到我们脚下的学校,贝多芬的音乐火炬从未熄灭。我们都是被这伟大音符滋养的孩子,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永垂不朽,而我们,也终将成为这音乐的传播者。传承的力量,何其伟大!

贝多芬的力量,从来不只是在于如何战胜命运。它更在于,当被命运之刃击伤时,能轻蔑地俯视生活的满地狼藉;在于身处绝望深渊,依然保有让野玫瑰傲然绽放的勇气。这,是他留给世界最珍贵的财富;这,便是我心目中永恒的贝多芬。

点评:作者没拿“贝多芬”当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跟着自己从童年到艺校的经历走,小时候觉得他是“带来夸奖的聋人”,后来弹《黎明》才触摸到他的精神。作者对于贝多芬的认知伴随着自己的成长而逐渐深入。这种认知刚开始停留在音乐上,后续升华到了人格上,这就是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