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理创实验学校九(3)班 严若兮 指导老师:陈良飞
当一粒沙滑入沙漠,它仍固执地数着自己棱角的纹路——那是风的刻痕,是它作为自我的勋章,可当驼铃碾过沙脊,所有起伏都成了大地同频的呼吸,原来最孤独的沙,终将在“我们”的遇见里听见自己最清澈的回响。
沙的独行:棱角的磨合
我诞生于花岗岩的裂缝中,是一粒棱角分明的石英砂。阳光穿透云层的瞬间,我折射出七色光芒,像一颗被遗忘的钻石。我嘲笑脚下那些圆润的兄弟,它们被风磨去了锋芒,却依然匍匐在沙漠的阴影里。
直到那场山风袭来。
我被卷下悬崖,在碎石间翻滚,碰撞,棱角一点点崩裂。剧痛中,我听见老沙的低语:“你以为光是你一个人?没有我们托住你,你连堕落都是孤独的。”最终,我停在一堆光滑的沙粒上,它们的弧度恰好接住我残缺的身体。那一刻,我懂得了,棱角不是骄傲的勋章,而是彼此磨合的起点。
沙的共生:流动的文明
我们学会了流动。
夜晚,我们聚成银色的沙浪,为甲虫铺出回家的路。每颗沙都微微倾斜,像无数块小小的镜片,将目光折射成一条星河。正午,我们堆积成沙丘,为蜥蜴投下阴凉的帷幕,我的身体炙热如炭,但紧贴我的兄弟替我分担了灼烧,于是我们又成了沙漠的“体温调节器”。
最壮丽的是沙暴。
千万粒沙被卷上天空,像一场金色的暴风雪,我们在风中摩擦,碰撞,最终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当我们在绿洲边缘沉淀下来,已不再是单粒的沙,而是一片新生的土地。老沙说:“我们磨平了彼此,却创造了更坚固的‘我们’。”
沙的永恒:解体的重生
如今,我躺在孩子的掌心。
他把我撒向大海,我沉入珊瑚的缝隙,珊瑚虫用骨骼包裹我,将我变成礁石的一部份,鱼群穿梭中,我成了它们眼中的一粒星辰。浪花将我推回岸边,贝壳将我纳入纹路,最终,我随着贝壳化作云中的水滴,从沙漠到海洋,从固体到气体,我的形态不断变化,却从未真正消失。
人类发明了“沙漏”却误解了它的意义。
沙漏里流淌的,从来不是单粒的坠落,而是我们沙粒的集体叙事,每一粒沙的破碎,都是为了在以后的岁月里重逢。我们记录时间的方式,不是靠孤独的流逝,而是靠无数次的分离与重组。
如果你捡起一粒沙,请记住——
你握住的不是渺小的尘埃,而是一段正在延续的史诗。我们的故事写在沙漠的褶皱里,刻在贝壳的年轮中,甚至漂浮在你呼吸的空气里,我们沙粒的宿命,就是永远在“解体”中拥抱更完整的“我们”。
编辑点评 作者以一粒沙的独特视角,将我与“我们”这一宏大命题转化为一场关于磨合、共生与重生的史诗。文章语言精炼,意象丰富,逻辑层层递进,将个体融入集体后的升华与永恒阐释得通透而深刻,展现了作者远超同龄人的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