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9月23日18时,全市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这是深圳有气象预警历史以来发布的第五个台风红色预警。
宝安海岸线长、建成区建筑密集,面临严峻考验。与时间赛跑,与台风竞速,与风雨较劲儿,全区上下绷紧神经、立即行动,以“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决心,全面落实防台风“六个百分百”、临灾“八个再查一遍”要求,众志成城防御强台风强降雨。
闻“风”而动
以快制快筑防线
台风未至,行动先行。
9月22日,省防总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随后又升至Ⅰ级。深圳市气象台接连升级预警信号。从蓝色到黄色,再到橙色,直至23日18时升级至红色。全市进入台风特别紧急防御状态。
“决战就在眼前,抗击台风已经到了最紧要关头”“严密布防、严防死守”……省、市明确指令传来,宝安区迅速落实各项部署,应急预案层层启动,应急力量压向一线,尽最大努力前移关口、外推防线。
全区已进入实战状态。各单位、各街道迅速动员,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到一线,全区755处地下空间全部完成挡水板安装,117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全部开放。大铲湾码头停止闸口交提服务,辖区危险品船、施工作业船、弃土作业船、交通船、小型集装箱船全部停止作业,离港避台风。
深圳全市“五停”,22日晚开始停课,23日14时起停工、停业、停市,20时起停运。宝安交通枢纽、产业大区、人口大区,以“一万”的努力,全力防止“万一”的发生。
深中通道双向关闭,地铁全线网提前结束运营。宝安汽车站23日14时停运,沙井汽车站20时停运。各类高空设备、建筑悬挂物全部重点加固或暂时拆除。近20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边坡全面启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巡查,各街道地下空间一点一预案,沙袋、防水板就地准备。
每一次台风都是一场考验,每一项措施都抢在风雨之前,每一步部署都紧扣守护“人民安全”。
精准布防
紧盯重点守底线
宝安北临珠江口、南接前海,河网密布、海岸线长,历来是防汛防台风的重点区域。
面对“桦加沙”可能带来的强风暴雨,水利设施必须备战在前。航城街道机场外排渠水闸全面启动Ⅰ级响应,这座连接珠江口的关键水闸,既是泄洪枢纽,也是阻挡珠江口潮水倒灌的坚实屏障。全面排查河堤、临海挡潮闸等设施,严密关注茅洲河、西乡咸水涌等重点部位动态,随时应急响应。
树木倒伏是台风造成损失、阻碍城市运转的“重灾区”。宝安全面排查树木超过11万株次,对其中2000多株易损易折树木进行修剪,对1300多株新种植或浅根树木进行加固,最大限度降低树木倒伏风险。
公园景区提前闭园。220个公园自22日晚起闭园,滨海文化公园等热门景点迅速清场,停车场、充电桩同步关闭,从部门联动到社区动员,从工程调度到群众参与,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扎实。每一项措施都务求细致。
所有施工工地全面停工、全员转移,深基坑、脚手架、塔吊、工棚等全部加固,最大限度减低风险。工贸企业全面停工,全面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做好易燃易爆危化品防水防风工作。
应急救援力量全员备战,公安、消防、民兵应急队等力量在岗值守,央国企抢险救援队伍紧密协同、随时响应,全区高风险点位提前预置抢险队伍、物资。
以极限思维应对极端天气,全区备战、全员备战,宝安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写在每一个行动中。
全民参与
众志成城护家园
每个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每个人的主动参战备战,是构建“桦加沙”防御体系的重要补充。
“雨大尽量不外出”“门窗关严,守好室外物”……微信公众号、社区微信群、电视滚动字幕持续播报,防台风知识通过多种渠道迅速传播,宝安市民收到详尽的防御指南。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分享防风技巧,有人转发预警信息。市民也主动行动起来,清理阳台花盆、固定雨棚,储备生活物资,减少外出。
“台风天不出门,就是最好的配合。”一位市民在微信群中这样说道。
在石岩浪心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敲门行动”,走访独居老人,排查安全隐患。在西乡街道,志愿者为残障人士送去蔬菜,检查门窗、电路安全。在上川社区,党委成员深入老党员家中慰问,实地查看防台风准备。
细微之处的关怀,凝聚成抵御风雨的温暖力量。
23日中午起,陆续有市民进入各紧急避难场所。宝安体育馆副馆安置了周边建设工程的工友,储备了足够三天使用的应急物资,还特别划分出充电区、洗澡区等,22名工作人员彻夜值守,随时响应避难群众需求。
盒马、沃尔玛等商超加大备货量,蔬菜供应周期达2至3天,米面油等物资可保障7天。全区食品价格平稳、供应有序。
从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到社区动员、群众参与,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扎实,每一项措施都务求细致。
始终绷紧思想之弦,全区全员严阵以待、加强防范,把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宝安日报记者 陈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