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没有稻田千顷,却用153亩基本农田奏响都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奋进曲。当“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的号角吹响,龙华选择把实验室搬到田间里头,把论文写进泥土,交出一份“都市田园”的硬核答卷:科研在大棚,成果在农户、在餐桌、在乡村振兴一线。
科技赋能,是龙华农业现代化的最亮底色。深大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七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从非编码RNA选育的20多种农作物新材料,到86株工程微藻新品种通过国家认证,再到“深花1号”“深花2号”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高达78%,这些成果不仅是论文里的数据,更是田间地头的实在效益。龙华用数据证明,都市土地虽少,但科研密度可以领跑全国。
人才下沉,技术下乡,是龙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2024年,“广东省龙华红球藻虾科技小院”获批成立,一批批研究生把“藻生贵虾”先进科研技术带到广东、福建等地养殖一线,让论文题目从书架直达虾池,为农户显著实现降本增效。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精神,正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最美注脚。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龙华把课堂搬到地头,也把未来人才植根乡土。
产业集聚,是龙华从“科研高地”迈向“经济新增点”的关键一步。研究院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25家,其中9家由高层次人才团队创办,年产值达10亿元,纳税超2000万元。尤其是必维华法检测投资6亿元建立的研发基地,填补了龙华在高端生物检测服务领域的空白,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创新能力。
当然,都市农业也有天花板,土地指标紧、环保约束硬、经济效益低,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但龙华用实践给出破题思路——不求“大”,但求“高”;不拼“亩产量”,而拼“克产值”;不搞“平面扩张”,而搞“立体增值”。微藻、基因编辑、AIOT监测,把每一寸土地装进数据流,让每一克产品叠加科技溢价,小空间也能长出大产业。
奋力书写都市田园农业现代化新篇章,关键还在“都市”与“田园”的化学融合:都市提供资本、数据、人才,田园回馈食物、生态、文化;二者相遇,农业不再是“低端”代名词,而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支点。龙华区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不是远离城市的田园牧歌,而是融入都市肌理的创新引擎。它需要科研的支撑、产业的转化、人才的培育和教育的普及,更需要一种敢于突破、勇于实践的精神。在这条以创新为笔、以产业为墨、以乡村振兴为卷的道路上,龙华正奋力书写着一篇充满希望与力量的现代农业新篇章。
龙华新闻评论员 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