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仁者用其心(2)

日期:09-21
字号:
版面:第A16版:伶仃洋·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是汉武帝的兄长,一向骄横,喜好勇力。董仲舒用礼法道义来匡正辅佐他,易王对他十分敬重。一段时间后,易王问董仲舒:“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文种、范蠡谋划讨伐吴国,最终灭亡了吴国。孔子说商朝有三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我认为越国也有三位仁人(可能意指泄庸、文种、范蠡)。齐桓公决断疑难时请教管仲,如今我也向您请教决断疑难。”董仲舒谦虚说自己愚笨,无法对答。于是给易王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昔日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要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可以。”回家后面带忧色,说:“我听说谋划攻打别国不会向仁人询问,这话为什么竟然对我说了!”董仲舒讲完故事,继续对易王说,柳下惠只是被问及此事,就已经感到羞耻了,更何况是设计诈谋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陶渊明在这里,可能是以柳下惠来喻指扬雄,认为扬雄值得作为榜样来学习。

最后,陶渊明总结说:“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显,是指人处于显达状态的时候;默,是指人处于沉默、缄默无闻状态的时候。故“显默”可以理解为出仕与隐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出”或“处”的状态。失,是改变的意思。故最后这两句陶渊明是说,仁者在原则问题上,始终秉持一颗仁心,如此则无论是出是处,是显是默,都不再担心会失去什么。正像董仲舒其后对易王总结的:“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坚守道义和信念,不为个人利益所动摇,同时也要有超越个人功利的胸怀和境界。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早年以辞赋闻名,中年后思想转变,轻视辞藻华丽之文,转而研究哲学,著有《法言》《太玄》等著作,提倡以儒家思想为本,融合道家理念,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扬雄一生清贫自守,不慕荣利,曾在天禄阁校书,晚年经历王莽新政,虽受聘但未趋附权势,可以说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所以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意在表彰扬雄,同时也将自己的心迹寄托在扬雄身上。

不过,由于诗的后半部分涉及柳下惠,故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兼咏二人的,如汤汉即说:“此篇盖托子云以自况,故以柳下惠事终之。”虽未明言,但似认为有兼咏的意味。陶澍则认为陶渊明对二人有抑扬:“载醪不却,聊混迹于子云;伐国不对,实希风于柳下。盖子云剧秦美新,正由未识不对伐国之义。必如柳下,方为仁者之用心,方为不失显默耳。此先生志节皭然,即寓于和光同尘之内,所以为道合中庸也。”他说:“陶渊明一方面对携酒前来的人不予拒绝,姑且仿效扬雄混迹于尘世;一方面对如柳下惠般‘不对伐国之谋’的人,仰慕其高风亮节。扬雄因作《剧秦美新》谄媚新朝,未能理解‘不答伐国之问’的真义,唯有柳下惠能够称得上践行了仁者的用心,真正达到了不论出仕或隐退都不失节操的境界。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志节高洁光明,蕴含于与世俗同尘的表现之中,这是其言行符合中庸之道的体现。”

其实,无论兼咏还是有所抑扬,都没有什么问题,倒是陶澍认为陶渊明志在“中庸”有待商榷。关于是否有所抑扬,古直在其笺注中做了辨析,可以参看。颜延之在其《陶征士诔》中说陶渊明“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可见这首诗主要是借赞子云之“默”来表明自己处事以“默”的心迹的。值得思考的是,陶渊明一定经历了“被问伐国”之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剖白。这样的事情,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大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