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后受到某些人的“质疑”,认为他选错了人生,为此他曾作诗“解释”和剖白过。当然,也有人理解他的选择,为此携酒来畅饮,陶渊明非常开心。然而烦恼并不是从此就完全被消除了,新的烦忧依旧到来。
那么,这烦忧是什么呢?就是一些政客在面临重大的战事抉择时来向他垂询。大概渊明祖上有政治影响,他亦为阀阅之后,且有从政经验,有一定的身份与地位,所以常有人来向他咨询这方面的事情。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个人原则,这给陶渊明带来反感。《饮酒》二十首的第十八首中,他即借历史人物对原则的坚守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诗的开篇直接由历史人物入题:“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陶渊明说,扬雄扬子云有喝酒的嗜好,但是因为家中贫困没法得到酒。幸好有一些“好事者”常来拜访,他们带着酒肴来跟他聊天,以祛除心中的困惑。这里的“好事者”,不是现代意义上所说多事、制造麻烦的人,而是指“勤学而又热心肠的人”(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当然,这种解释不是无缘无故或随意猜测得来。这四句诗来自于《汉书》中的“扬雄传赞”:“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钜鹿侯葩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从“载酒肴从游学”的描述看,“好事者”的这种解释是合理的。
接下来提到扬雄对“好事者”提问的态度:“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谘”是询问的意思。“塞”有不同阐释,有的说是“充实、充满”的意思,意谓凡是咨询的问题都给以明确、充实、切实的答复;有的直接将其理解为“回答”(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这个不太好理解,袁注给了一个例子作为证据。《汉书·终军传》:“献享之精交神,积和之气塞明。”其实,这个例子中将“塞”解释为“答”也不好理解。但问题的关键是,唐代著名的训诂学家颜师古在为这个“塞”字做注时下了这个判断:“塞,答也。”按现代理解,即“应答、回应”之意。颜师古的注深刻了许多。但在诠释和理解上增加了困难。不过,无论哪种解释,对我们理解陶渊明的诗无太大影响。由于喝酒喝得尽兴,所以对于“好事者”所提出的问题,扬雄就尽兴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能理解的。
但是扬雄也不是任何问题都给予解答,有时候他也不回复,尤其是涉及“伐国”问题的时候,即诗中所谓“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大家注意,这里用了历史上的另一个典故,也出自《汉书》。据《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国相,侍奉易王。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