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无所住,心自在

日期:09-21
字号:
版面:第A12版:凤凰山·有凤来仪       上一篇    下一篇

严勇

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读书旅行》《风韵泰州》等。发表三百余万字。多次获得江苏省副刊文学奖、江苏省副刊好编辑奖。

《论语·述而》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之美,竟能达到这般迷人的地步啊!”其实,好的音乐令人痴迷,好的书法同样如此。

平生最爱“无所住”“心自在”六字。其来源,一则源于六祖慧能因“无所住”三字,领悟佛法要旨,创立禅宗南宗。二则,因为岳父送我一个陈年紫砂壶(生日礼物),上有书法家陈仲明教授题“心自在”。“无所住”三字,典出《金刚经》核心语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指不被任何意念或事物所拘执,强调破除执念,以回归清净本心。

“无所住”,并非是要你什么都不想,而是要你的心,能够保持清明,就像明镜,可以照见一切。惠能领会其中要义,故而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超高境界。

“无所住”不是目的,“行于布施”才是目的。只有理解了“成、住、坏、空”的生命本质,从而达到“无所住”的至高境界,才能将绚烂的生命投入到“布施”中去,利他、给予、无私、付出,让短暂的生命更有意义。

“无所住”的人生态度,也必然会抵达“心自在”的通透状态。这里的“心”,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或心灵状态。“自在”,则代表自由无碍。所以,“心自在”指的是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不受外界纷扰和内在烦恼的束缚,通过修行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

《心经》中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无挂碍”是整部《心经》的核心,与金刚经的“无所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进入“心自在”的状态,便自然消除了恐惧,远离了妄想与杂念的困扰,最终得以觉悟,通向涅槃之道。

列子悟出“心自在”并非离群索居,而是在纷扰中保持精神自由,“御风而行”这则故事,被视为“心自在”最早的思想源头。庄子说“无何有之乡”的最高境界,实则也是说的“心自在”的超脱之境。至于如何抵达“心自在”,庄子给出的方法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只有跳出世俗的樊笼,回归到生命的本真,才能抵达真正的“逍遥游”。

苏辛二人,对于“心自在”,自有一番理论。苏轼的“心自在”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淡定从容;辛弃疾的“心自在”是“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的豁达乐观。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学”,则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新角度阐释“心自在”的另一种积极方式。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有一句话,也许是对“无所住”“心自在”的一个绝妙注脚。她说:“我们只是路过。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是观察、学会成长、去爱人,然后我们回家。”

在中国书法史上,我最爱的书法家是米芾,在当代书法界,我颇为欣赏的是陈仲明教授的字。其最大的理由,大概就是米芾的“一”字,如不系之舟,而仲明的“心”字亦然,两者“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极其神似,令我心旌摇荡,神往不已。

这个“心”字,太妙,与米芾的“一”字,皆具八面出锋,沉着痛快,飘逸劲健之妙,得其真传而意趣自显,如一叶小舟漂泊在天地之间,心自悠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形神兼备。一字“心”字,抵得过一万字,道尽了书法家的一生际遇,以及一生感悟与哲思,每次读来都有新的体悟。

一个“心”字,看上去如不系之舟,二人坐于舟中划船,物我两忘,怡然自得,套用王维的话来说就是“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着实有趣,意出尘外,余韵悠长。

人与人之间的相逢、相知、相惜,乃至相别,皆贵在一个“心”字。

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无欲之心;列子说,“信心者,亡逆顺”是进退之心;庄子说,“心如枯槁之木,观天地之大美”是大美之心;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洁行之心;孟浩然说,“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是慷慨之心;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友情之心;杜甫说,“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是感恩之心;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寂寞之心……万般自在,在于一“心”。

正如树影一样,本没有曲折,而是树本身才有曲折。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

字如其人,“一”见倾“心”,它不只是书法,更是一个人精神风骨的外露。一笔一画,都在诉说着书写者的性情与哲思,勾勒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谱。

一个“心”字,也是历代书法精髓的一次集中展示。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钟繇,将“心”字写得古拙朴茂,横撇捺三点如金石般凝重,似在宣纸上镌刻着魏晋风骨。他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每个“心”字,都饱含天地之气。

宋代米芾的“心”字,既沉着痛快又飘逸遒劲,三点如惊鸿掠水,似在宣纸上跳起一曲狂草之舞。既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洒脱,又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豪迈。在崇尚“尚意”的宋代书坛,米芾的"心"字犹如一股清流,打破了传统书法的桎梏,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近现代启功的“心”字,将欧体之严谨与柳体之劲健,融为一体,既有法度又不失灵动,既带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又蕴含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品格。

书写“心”字,恰似一场心灵的修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书法与人格,紧密相连,每个书写者都会在“心”字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一般有志存高远的人,往往不拘小节,而以才学示人。然而,现实世界往往是“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才高八斗的谪仙人李白,尚且被时人不理解,有才华的书法家,更应该得到世人的尊敬与理解。杜甫称赞李白,“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陈仲明教授的书法,得二王之精粹,众百家之所长,字字绝伦,亦必将传于后世,为人称道。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光阴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笔墨,美在艺术,更美在“无所住”“心自在”的旷达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