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他在我心里播撒了文学的种子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C11版:城市广场       上一篇    下一篇

李玉

十八岁那年,我尚不知天高地厚,只晓得将心中所想胡乱倾泻于纸上,竟也斗胆投给了本市报社的副刊。当时年少,文字稚嫩如初生之犊,却怀着一腔不知从何而来的勇气。稿子寄出后,我便日日盼着,仿佛投出的不是几页稿纸,而是整个青春的希冀。和14岁那年发表诗作不同,当时的写作,于我来说,是一双可能飞翔的翅膀。

不料回信的居然是一位署名“耿家强”的编辑部主任。他在信中说,我的信写得比文章有趣,希望我得空时多与他通信。这话如今看来不过是寻常鼓励,当时却如春雷炸响在我贫瘠的文学土壤上。

自此,我便时常写信给耿老师。信里有时附上新写的文章,有时只是说些矿区少年人的烦恼。他每信必回,用红笔细细批改我的文章,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累赘的描写,一一圈出……那些被红笔勾勒过的稿纸,我至今还收在一个铁盒里,纸已泛黄,墨迹却清晰。

在耿编辑的指点下,我的文字竟渐渐有了模样。先是有一篇小散文见了报,豆腐块大小,却让我捧着报纸反复摩挲,连油墨味都觉得香甜。后来发表多了,就有了不少读者,甚至有个图书馆的女生给我的文章做成了一本剪报……与此同时,矿区宣传部留意到我,让我做了通讯员。那年冬天,我竟被评为矿区十佳通讯员,在万人礼堂接过奖状时,灯光晃得我睁不开眼,心下却明镜似的知道:这份荣耀,该有耿编辑的一半。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在异乡的夜里,时常想起矿区的山、矿区的水、矿区的人。有一回思乡情切,写了篇回忆矿区的文字,鬼使神差地又寄给了耿编辑。他竟然将文章安排发在了头条位置,还给我寄了样报。

为生计奔波的日子里,文学梦被搁置了,也与耿编辑断了联系。这一别竟是二十多年光阴。

许多年后,我又提笔写作时,和家乡报社的副刊编辑来往密切。然后通过她,拿到了耿家强编辑的电话号码,我尝试着用手机号添加了他的微信。加上好友那一刻,我竟有些忐忑,不知该如何开口。最终只笨拙地打了句:“耿编辑,我是李玉,您还记得我吗?”

他很快回复:“记得,怎么会不记得。”

最近几年,每个周日的上午,耿老师都会准时发来一个问候的表情,附上“周日快乐”四个字。我也同样以热烈回应。

前些年回徐州,我特意带上新出版的散文集,想当面送他一册。他在电话里却婉拒了:“我们就在微信上交流好了。”起初我有些失落,转念一想,他该有八十多岁了吧?当年那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编辑,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他大概不愿让我看见他老态龙钟的模样,宁愿在彼此记忆中保留着最初的形象。

人生如寄,忽然而已。耿编辑教会我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是对文字的热爱与敬畏。那些红色的批注,那些鼓励的话语,那些周日早晨的问候,串联起跨越数十年的师生情谊。

有些人,注定只能在生命中陪伴一程,却足以影响一生。耿编辑于我便是如此。我们未曾频繁相见,甚至未曾深入交谈,但他投下的那颗文学的种子,早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长成了遮风避雨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