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
初读邱德福老师的《拜师》(刊发于7月6日《宝安文学》周刊),初读时觉得里面只是记录一件修车师傅收了一位家贫少年学徒;再读,却因为故事中的种种情节,激起我心中的层层涟漪。
但丁曾说,“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故事中的“我”想去学习摩托车修理技术,母亲天不亮就出门,瘦弱的身躯来回穿梭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烈日炎炎的夏日里,只是为“我”能够去学修车技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的失落,但母亲从未放弃。终于在“我们”几乎认定拜师泡汤时,收到了同意收徒的信息。
母爱是多么深沉而坚定啊!读完我感慨不已,不禁想起自己的母亲,记得我小学时,母亲带我赶集,我喜欢上一套红色裙子,在店里站了半天,直到母亲拽着我的手才肯离去。次日母亲早早地背了一箩筐辣椒去赶集,回来时,箩筐里装了我喜欢的红裙子。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母亲总是默默地不断付出,用她那笨拙却坚韧的爱为我撑起一片天空。
故事中的师傅是一个脾气暴躁但技术精湛的人。他不开玩笑,说话几乎是吼,他吼家人,吼完家人吼徒弟,甚至连客人也吼。他外表坚硬如铁,言语似刀,难以接近。可那坚硬的外壳下,终究藏着温热的善念。在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执着下,那颗坚硬的心最终还是被打动了,最终收“我”为徒,并用心传授技艺。当另一位母亲带着拐杖男孩来拜师时,他破例收了残疾男孩。在那个修理技术是香饽饽的时代,师傅并没有因为多收了一个徒弟让我拎包走人。
故事中的“我”是能吃苦的,是勤劳好学的,是热爱技术热爱生活的。刚开始师傅只是安排我干一些简单的活,在简单活计面前我虚心接受,认真学习,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年人眼高手低,急于求成,平时对理想高谈阔论,但是遇见困难就恐惧退缩,面对不顺心的事情就满肚子抱怨,在颓废中丧失了追求,丧失了理想,丧失了热爱,渐渐丧失了自我,最终蹉跎了岁月,悔恨终身。
《拜师》让我明白,母爱的伟大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默默的付出,母亲的爱是一道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母亲的爱是一把伞,为我们遮挡无情的风雨;《拜师》让我明白:再坚硬的外表,也可能深藏着不轻易示人的善良,再冰冷的心也有柔软的一角。刀子嘴豆腐心的修车师傅正以最粗糙的方式传递最柔软的温暖;《拜师》也让我明白,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