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贤中
无论资讯如何发达,阅读依然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人类孤寂的情感,需要通过文字,去往肉身无法抵达之地,感知人间的美好,或者江湖的凶险。周末,晨光微明,我翻开了汪和邕的长篇历史人物小说《金瓯岂可缺:南宋第一诗人陆游》,扑面而来的是南宋山河破碎的苍凉气息。“院中杂草丛生”“家中积尘逾寸”的背后,是乱世中普通百姓的生存挣扎。汪和邕以诗人之笔,在历史的长河里打捞起陆游八十五年的人生。我在长河中游弋而过,感受“亘古男儿一放翁”的剑胆琴心和家国情怀。
我对陆游最初的了解,来自小学五年级课本中《示儿》的诗篇,在我心中留下一个“一生忧国,临终寄愿”的热血诗人形象。如今,这首仅28字的古诗,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爱国诗篇之一,被人广泛传诵。
写人,作家往往习惯将人物拔高,展现他们的尽善尽美。其实,这是写作之忌。汪和邕没有将陆游塑造成高不可攀的圣人,他用显微镜般的细腻笔触,勾勒出一个立体鲜活的生命。他从陆游的出生写起,到兵荒马乱中随家人逃亡、避兵、求学、拜师、科考、仕途、放逐的一生。书中描写有唐氏、春花、夏竹、唐琬、王氏等多名女性,对陆游和唐琬爱情的描写,让人感动且伤怀;对王氏形象的重构,当是神来之笔。这个在史书中仅有寥寥数语的女性,在作者笔下成为我们理解陆游的关键钥匙。陆游在前线刺虎时,王氏在后方“夜缝征衣寄边关”;陆游因主战被弹劾,王氏“官人心中有山河,妾身自当守柴扉”,道尽古代女性的坚韧与担当。这种对历史暗处的照亮,让我们看到,一个史书上的人物背后,是无数如王氏般默默支撑的女性身影。
初入仕途,陆游意气风发;多次被贬,陆游壮志难酬。这是个人的命运,也是时代的悲剧。陆游的性格是矛盾的,作家并没有回避这一点。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文人敏感。在“隆兴抗战”一卷中,陆游面对朝廷主和派的压力,他有“上马击狂胡”的豪迈,也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在“万里入蜀”一卷中,陆游有穷困潦倒的生活现实,还有急需朝廷俸禄养活一家老小的迫切。这是人性的复杂与幽深,也是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挣扎。人,是随着肉身的离去而消亡,还是流芳千古?就是平凡与伟大的区别。陆游的伟大,在于他的爱国情怀。作家汪和邕巧妙地将陆游《示儿》等诸多诗作融入小说的情节之中,让诗人的吟诗作赋成为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诗史互证,我在感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历史人物小说的写作也不例外。汪和邕在写陆游时,没有离开南宋社会生活的描摹,没有离开官场人情世故的观察。临安城外,“山外青山楼外楼”,万里入蜀,“细雨骑驴入剑门”。市井烟火,边塞烽烟,都成了小说的底色。陆游性情耿直,习惯有话直说,这种“低情商”让他得罪了不少人。在蜀地,他与范成大饮酒,面对范成大的好心劝告,他写下“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的诗句。“放翁”二字,是自嘲,也是对世俗偏见的反抗。陆游,他可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也可以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人物的立体形象,就此展现。
人物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相连,谁也无法独立于时代之外。南宋朝堂上,党争倾轧;半壁江山里,义举蜂起。国家风雨飘摇,陆游的个人前途也沉浮不断。他在蜀地看到遗民泪尽胡尘,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悲悯”,是一流作品必备的品质。对底层百姓苦难的关注,让陆游的爱国情怀超越了单纯的忠君爱国,升华为对苍生的大爱。
汪和邕采用传统的时间轴推进方式,将陆游的仕途经历与诗歌创作巧妙融合。在“燕饮颓放”一卷中,他描写陆游在军中的飒爽英姿,又穿插陆游与友人赏花作诗的风雅场景,刚柔并济。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据十分严谨,从官职名称的使用,人物之间的称呼与对话,再到服饰器物的描写,作者力求还原南宋风貌。
我的阅读进入“大地绝响”一卷,那是陆游生命的最后时光。八十五岁的老人,临终前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嘴里‘噗’地吐出一口浊气来,房间的烛火跟着就是一晃,紧接着竟兀自熄灭了”,这个场景的设置有着重大意义:气吹得烛火一晃,是物理现象;“兀自熄灭”,则是一个人的遗憾与不甘。
我在书中追随着文字前行,跟随着主角陆游度过别样的人生。当我合上书页,一天竟然过去了,外面的天光趋于昏黄,城市霓虹闪烁。我从阅读中惊醒,这才发现自己也曾倚马仗剑行走天涯,历尽劫波后蓦然回首,我还在熟悉的环境里安然无恙。这是阅读的乐趣。我回到现实中,陆游的身影依然挥之不去。他站在绍兴的沈园,望着一池残荷,低吟“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他在夔州的白帝城头,迎着猎猎江风,高唱“力战死社稷,宜享庙貌尊”。
金瓯虽缺终须补,家国情怀永不移。汪和邕这部《金瓯岂可缺:南宋第一诗人陆游》,为读者们搭建了一座跨越千年的桥梁,让我们感受陆游的喜怒哀乐,触摸他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