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宝安日报

草木灰中封存的乡愁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C11版:城市广场       上一篇    下一篇

雷建设

故乡湖南永州的粽粑,是记忆里最醇厚的乡愁载体。稻草灰水堪称山野的炼金术,它如隐形的雕匠,将大地的苦涩与甘甜镌刻进每粒糯米,当米粒在熬煮中蜕变,里面暗含“灰汁煮粽”的千年智慧。

每年端午,母亲总在滤灰水时念叨:“草木灰水滤三遍,如人生历练。初滤去其烈,像年轻时的莽撞要磨;再滤取其清,是中年去芜存真;三滤方得温厚本味,恰如老来通透。”这看似粗粝的碱水,如今想来,其实就是先民写在食谱上的生存智慧。箬叶与棕榈叶的配伍,有着大自然的清香和村人朴素的愿望。

记忆中最鲜活的画面,定格在舂米的清晨。母亲肩上的扁担弯成弦月,她的脊背承受着糯谷的重量。青石门槛上的露珠还未褪尽,石臼已开始劳作,“咚——咚——”的闷响震落梁上积尘,金黄的谷粒在石臼中翻滚蜕变。我不经意间抬头看到,汗珠正顺着母亲的下颌流下来,但她的眼里满是欢喜,食物总是给人带来无限的生机。那时的我还体会不到汗滴与草木灰给乡人带来的丰收喜悦,长大后才知道,这才是最珍贵的生活滋味。

舂罢的糯米要用竹筛扬净。母亲手腕轻翻,簸箕里的谷粒便跳起祭祀般的舞蹈。她上扬、下落的动作带着古老的韵律,像舞蹈那般优美有节奏,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曲多么美好的生活调子。糠秕如金粉飞扬,米粒似碎玉坠盘,臼屋里浮动的尘埃迷迷蒙蒙,好看极了。

故乡的土壤天然富硒,而稻草灰滤出的碱水,便是乡人萃取这份大地珍宝的媒介。母亲烧草取灰时格外虔诚,灰烬细细过筛,按一公斤灰、五升水的比例沸煮,碱液自纱布渗漏,比市售碱粉更多几分土地的温厚。优质圆粒糯米浸于此中一夜,吸足碱香,煮出的粽粑金黄透亮,有着大地独有的清芬。

山野间飘荡的香气里,草木灰粽是“稻魂归仓”的经典之味。在没有冰箱的岁月,这样的粽挂于阴凉通风处,十余日风味依然如初。包粽粑是门细致活。母亲将棕榈叶柄捆在桌腿,撕叶成绳的动作带着纤维断裂的脆响。清香的箬叶在她掌心一旋便蜷成漏斗,莹白糯米缀着红豆,像雪地上撒着朱砂。“指腹要贴着叶脉走”,她虎口的茧子摩挲我手背,像老树皮裹着新抽的枝。当棕榈叶细绳收紧时,每个棱角分明的粽体都成了密封的时光胶囊,恰似南岭褶皱的微缩地形图,封存着山水灵气与亲情温度。

包扎好的粽粑放进柴火灶铁锅,用珍贵的草灰碱水烹煮。水须没过粽粑五厘米,先大火烧沸,再转小火慢慢煨三小时。柴火“噼啪”讲着古老絮语,火光里母亲撩起沾着灶灰的鬓发。铁锅里碱水咕嘟作响,将箬叶染得更深,水汽在房梁结出细密水珠。直到晨曦染白窗纸,锅盖掀开的刹那,整座木屋都浸在层次分明的香气里。

如今当超市冷柜的寒光裹住真空粽子的工业曲线,我总想起母亲晾晒粽粑那一个个真实而温暖的午后——那是石臼捶打的肌理、草木灰浸润的底色、手掌摩挲的温度。我知道,草木灰的密码从未失效,它藏在每个游子的血脉里,等待在某个时刻,以记忆为引,复现那份恰到好处的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