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光明新闻记者 杨曦 文/图)“一眼望过去,到处在搞建设。”张清凌教授回忆初到光明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那是201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施工现场,也自此与光明结下不解之缘。
转眼7年过去,光明的蜕变让他感慨不已。“过去学校周边多是农田、厂房和城中村,与我之前对‘深圳’的印象并不匹配。”他说,如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校园美丽,十分具有辨识度,周边配套逐步完善,生活愈发便利,空间开阔、景色宜人。不少学生也对他提起,“以前在广州,周末心不静、爱外出。到了光明,大家都觉得这里环境好,很容易让人心静下来,非常适合读书。”
张清凌教授是中山大学深圳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导师、遥感大数据智能应用学术带头人,也是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民盟广东省委科技委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员会中山大学南总支副主委。作为光明区政协委员,他履职重点围绕光明科学城建设。除获评“优秀提案”的《关于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培养急需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的提案》外,他提交的提案还关注科学城周边夜间焚烧垃圾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未来,他将持续关注这些领域,重点聚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
“光明科学城定位很高,它是‘城’,是大国重器。”谈及光明科学城,张清凌表示,光明科学城规划蓝图值得期待,希望能够稳步推进建设,“期待未来这里能吸引更多高层次科研人员定居、工作、生活,激发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